“陛下,西南這一次的動向很明顯有問題。”祖大壽憂心忡忡的說。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掌握一個國家的決策主持,中南半島的軍事規劃,以及後續的應對跟需要麵臨的挑戰,然他這些天一直泡著書籍、圖冊、資料,直到今天才算是緩過一口氣來。
但還是不夠。
敵人不強但是滑溜,若是簡單的軍事應對,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想要乾掉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他們的優勢上下手。
所以,祖大壽繼續說:“整個紅毛番的勢力,主要在亞齊、因陀羅以及井裡汶這三個國家。
而這裡,便是舊港宣慰司跟爪哇島所在的兩座大島。
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著乾爽季節,偷襲兩座大島沿海,強迫亞齊、因陀羅、井裡汶三個國家自發清理紅毛番,若是他們不答應,我們就在他們聚集之城市港口,執行嚴格的拆毀政策,本地百姓一律視為罪人,流放北疆。
如此一來,就算紅毛番有能耐進入是南洋,也會因為沒有據點跟貿易港口,而無法獲得補給。
然後我們選定幾個深水灣或者險地作為港口,駐紮兵馬與岸防炮,然後剩下的地方,全部內遷三十裡地。不願意內遷的土人,一律視為敵人,立刻誅滅。
做完這一切,就可以聯係大順駐南洋總理大臣種大人,讓他優先在這兩座大島的沿海,選定合適的地方,作為封地,將一批在國內退役的有爵者,封建於此。”
順天府,王三站在地圖前,身後跟著一眾文武,都聽著看著祖大壽的介紹。
他的辦法並不難懂。
就是遷界限海,先瓦解紅毛番搶掠的可能,畢竟留個紅毛番也是搶,不如我們自己上。
搶完之後,將人全部內遷三十裡,然後在這三十裡範圍,開始安排封建,子爵、男爵什麼的不用挑,來一戶分是個土人作為仆從,用來開荒,人口不夠了,山林裡子還有很多部落可以抓。
反正土地封建下去,就是各家地主的。
他們為了給自家打基礎,必然會儘快將壯勞力消耗掉,然後不斷組織抓捕,循環往複。
隻要乾掉了沿海的城市裡的那些蘇丹,後續滲透就一切不成問題。
等解決紅毛番問題與島內土著人口的梳理,大概一二十年,沿海就能布置新的港口與城市,而這個時候,這些港口與城市,就是大順直接下場建設,作為省府、縣衙的根基。
如此一來,大順就能利用海權,給南洋所有藩臣上枷鎖。
計劃相當可以。
王三看向內閣群臣:“你們覺得這個計劃後續推動的話,需要花銷多少?”
內閣閣臣趕緊拿出算盤,在一旁開始估算。
王三也沒催促。
內閣閣臣換了一批,除了從地方上提拔上來的老臣,還有三個姓王。
這三個王,就是王三的宗親,他們接下來將要乾滿十年,隻要沒有犯錯,就該出海發為藩鎮。
是的,王三並不打算將所有宗親發出去當內藩諸侯,而是分能力,分批次安排。
就比如一直從事文人工作的幾個王氏,真叫他們去砍人很難,但治理國家、梳理科研,還是能夠輕易做到的。
所以他們內閣大學士任期結束,就會擔任各地總理大臣。
至於總理大臣,以後或許會定製,陸續成為帝國極壁之外的代管。
由於王三的操作,藩鎮、內藩、外藩、朝貢四個等級藩屬,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並不相同。
藩鎮隻有治安權,或者叫做有限軍權、有限參政權,藩鎮州府是存在議事堂的,也就是議會。
從前幾年開始,藩鎮長官根據爵位的不同,各有加官。
府州級藩鎮對應侯伯爵位,加同參知政事。
縣鄉級藩鎮對應子男爵位,加同議諫政事。
他們沒有開府的權力,但有參政議政的權力,換而言之這些地方,朝廷安排下來的官員,需要跟他們進行博弈與協商,才能推動政策,與一部分地方法律的頒布。
當然,前提是不能違憲。
而對於地方不成熟的治理,朝廷一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畢竟現在交通訊息不發達,不能指望朝廷能麵麵俱到,如果真的能麵麵俱到,行政成本還不得壓垮朝廷。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上稱,但要是你激怒了朝廷與皇帝,違憲就是緊箍咒,能輕易弄死他們。
並且地方內藩諸侯之間,彼此也會因為地盤利益分配原因打起來,朝廷的作用就是調和他們,這幾年下來,老撾、麓川兩省對於這一套體係運轉還不錯,所以藩鎮不算大問題。
真正讓人頭疼的是內藩。
外藩還好說,就是非華族諸侯朝貢請附屬,皇帝冊封他們宣慰使,某地總管大臣,類似元朝的土司+大理總管這樣的官職。大順隻要外藩諸侯的關稅、外交、軍事,然後要求他們上層與下層推進漢化教育,最後形成一個次生文明。
內藩則是真正的諸夏,是需要擁有足夠華族人口作為支撐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