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此非但武備決無起色,且恐愈趨愈下,久將杌隉不安,以我介乎日、俄兩強之間,彼方擴張軍權,各不下百萬之數,我如仍此泄遝瞻徇,幾視兵事為兒戲,欲廁於列強而幸免其禍,詎可冀也?……
“應請旨飭下慶親王奕匡破除情麵,慎選辦理武備人才,……方可振興軍政,挽救時艱。”
袁世凱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鐵良和風山搞掉,用自己的人取而代之。
鐵良毫不示弱,聲言一切“是非自有公論”,奮力反擊,進言慈禧太後,奏袁世凱“存心叵測,若不早為抑製,滿人勢力必不能保全”。
對風山則大力推崇,“異常得力”一將難求。
最後的結果是,非但鐵良和鳳山沒有撼動,鳳山還加封了一品頂戴。
很明顯,因為奕匡請辭未準,使袁世凱對形勢產生了誤判。其實,袁世凱不但沒看清形勢,而且自我感覺良好。
在同一奏折中,自己公開承認自己和奕匡結“公黨”,緊接著提出把鐵良和鳳山拿掉,讓奕匡“慎選辦理武備人才。”其用心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嗎?
表麵上看,袁世凱似乎沒什麼損失,實際上他在慈禧哪裡是因此而丟很多分的。
很快,袁世凱和奕匡得知,苓春煊沒去兩廣任上。借口有病待在了上海,和翟鴻穖的人來往密切,很明顯在伺機而動。袁世凱和奕匡都知道,苓春煊雖被排擠出京,但仍受到“宮人交口揄揚”,慈禧太後對他的眷寵“尚未全衰”。實是心頭大患,不把他徹底搞垮,是不能睡安生覺的。
憑苓春煊的口碑和給慈禧形成的印象,要將其扳倒是很難的。
苓春煊曾經是積極支持戊戌變法的,而慈禧是最恨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想搞掉苓春煊,隻能從這裡下手。
袁世凱於是安排人上奏折,密奏苓春煊曾入保國會,和康有為、梁啟超關係非比尋常。現在以有病為借口,不去兩廣上任,而是整日和康、梁餘黨打得火熱。奏請朝廷嚴辦。
密折交上去後,過了好多天,一點動靜都沒有。很明顯,慈禧不信,懷疑這是有人對苓春煊地陷害。
正在袁世凱和奕匡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主動找上門獻計。
此人名為蔡乃煌,極有才氣,號稱廣東文壇“四大金剛”。隻是人品很一般,特彆喜歡鑽營。早年持才充當科考“槍手”,每考必中。後因吃花酒爭風,影響很壞,被革除了功名,改名乃煌頂替堂侄子為國子監監生。
光緒十七年中舉後,入福建藩司唐景崧處做幕僚。
一八九四年唐景崧升台灣布政使,署理台灣巡撫,蔡乃煌隨唐景崧入台。
甲午戰敗台灣割讓,蔡乃煌趁機卷走部分庫銀,回大陸鑽營。得知袁世凱和奕匡正急於倒苓春煊,趕來投靠。
蔡乃煌獻上的一計極妙,也特彆歹毒。他通過一個廣東朋友,從上海一照相館分彆搞到了苓春煊和康有為、梁啟超的照片。他的計策就是通過影像技術,把三個人的照片合成一張照片,編排成三個人在一起商量事狀。
袁世凱聞聽大喜,表示事成後,一定重金酬謝。
蔡乃煌最不缺的就是錢,聽了袁世凱的話後很不高興,說袁世凱這樣做有損於他的人格。他自己這是為國家除害,如若是為了錢而陷害人,自己還是人嗎?
當然,從台灣回大陸後,一直無事可做,倒是很想跟著袁大人和慶王爺為國家效力。
袁世凱馬上明白蔡乃煌想要什麼,看到這蔡乃煌也確實是個人材,就一口答應。
袁世凱和奕匡事後沒辜負蔡乃煌,最後這蔡乃煌還做上了上海道台,曾在上海股市興風作浪。
當然,這是後話。
當奕匡把這特製的照片交到慈禧手時,慈禧對苓春煊的信任最終動搖了。
她這樣的人怎麼會知道可以進行照片合成呢?
看到照片中幾個人談笑的樣子,真是越看越生氣。她這一生中最恨的兩個人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一怒之下,下旨把苓春煊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