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堂楹聯為袁世凱親擬“聖明酬答期兒輩,風月婆婆讓老夫。”
園內還有五柳草堂、樂靜樓、紅葉館、納涼廳、澄淡榭、葵心亭、待春亭、瑤波亭、瀉練亭、天秀峰、碧峰洞、椎風洞、散珠崖、彙流池、鑒影池、臥波橋等。
袁世凱把洹水引入園內,修成一占地十畝多的人工湖。
湖水碧波蕩漾、亭台榭閣倒影水中,湖心有一亭名為水心亭,需乘船才可達。
湖中備有船隻,泛舟湖上,到水心亭宴樂賞月,是袁世凱攜成群妻妾常臨之處。
養壽園有書記之“整個園內名花遍布,香飄四季,茂林修竹、婆娑滴翠、高石瀉泉、瀑散珠玉、朱攔半隱、曲徑通幽,確是一個景色絕佳、清幽恬靜、適於頤養天年的處所。”
湖中生長著荷花,菱角,養殖著魚蝦蟹,湖邊垂釣,是袁世凱和家人的一大樂事。
不久,袁世凱身穿蓑衣,舟上垂釣的照片,登在了當地的報紙上。
很顯然,袁世凱是在向外傳遞這樣的的信息他已無心政事,與世無爭。
他下這麼大的功夫大興土木,修築自己的安樂窩。或許是真的想頤養天年,或許是告訴世人,特彆是那些時刻關注著他的有心之人,他袁世凱已經“樂不思蜀”。
人總是這樣,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第一要務是保住性命。
在最初的日子裡,袁世凱應該真的已淡泊名利,悠哉悠哉於湖光山色之中。他已看破紅塵,一心一意隱遁了。
有他的詩為證
“背郭園成彆有天,盤餐樽酒共群賢。
“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
“滿園蒔花媚風日,十年樹木拂雲煙。
“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
“亨茶簷下坐,竹影壓精廬。
“不去窗前草,非關樂讀書。”
袁世凱的女兒袁雪梅女士,在她的《女兒眼中另一個袁世凱》的書中寫道
“在這個'寨子'裡,修建了一些'群房',部分男傭人的家眷就住在裡邊。此外,還開辟了菜園、瓜園、果子園、桑園等各種園子,也飼養了豬、羊、雞、鴨之類的家畜家禽,以備全家人食用。
“我們的住宅有很多的四合院,它們另有一道牆圍繞著。他整修了一座花園,取名'養壽園'。他雇人在養壽園裡疊石為山,栽種了很多花草和桃、杏、栆等果木樹;還把洹水引進園裡,開鑿了一個大水池,池裡種植了一些荷、菱之類,養殖了很多活魚。
“我父親喜歡吃的熏魚,是二姨太太的拿手菜,她就常常用池子裡的活魚做給他吃。記得每年秋天,他還帶著我們在水池裡養蟹,每個人都用高粱米和芝麻來喂養自己所養的螃蟹。等到秋深蟹肥的時候,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自己捕來自己吃。
“池內還修有一座水心亭,必須坐船才能到達亭上。每年夏季或月圓的時候,我父親常和全家人劃船過去,在那裡吃飯賞月。他有時獨自和我的生母三姨太太蕩舟賞月。我母親會彈七弦琴,這個時候,他對著皎潔的月光,聽著悠揚的琴音,是十分高興的。
“有時候他倆一邊賞月一邊下圍棋,偶然一語不合,也會鬨起氣。有一次我母親竟氣得把棋盤、棋子都扔在水裡了。
“我家當時上下人口是很多的。為了籌措這麼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我父親早就在彰德置買了不少田地,因此糧食是不成問題的。那時候,園裡又飼養了家畜、家禽、活魚,因此副食供應也無缺。
“園子裡的瓜果等類,還可以賣到市上換回錢來。他甚至在南方請來一些蠶娘和紡紗娘(這些人都住在宅子外邊的群房裡),讓她們養蠶和繅絲。繅出來的絲,就送到他在彰德所辦的紡紗廠裡織成綢緞出售。
“他時常帶著家人去看她們喂蠶,繅絲。同時,也讓各房自己喂蠶,自己繅絲,所得的絲價就歸各房自己支配。
“家裡還用了一個姓葛的采買,每天都要進城采辦一次。每隔兩三個月,還要專程到天津、上海購買那些彰德買不到的吃、穿、用的東西。
“葛去天津和上海之前,總是逐一向各房問明需要買些什麼。這時,各房就開列清單,交他辦理。所有需用歀項,都是賬房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