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雲南重九起義又稱辛亥雲南起義。
早在一九零五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會員中的雲南留日學生就成立了雲南支部。推呂誌伊為負責人,並派人回雲南開展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前,雲南的革命黨人,主要是通過講武堂中的同盟會員發展力量。
武昌起義成功後,雲南革命派積極響應。從十月十六日到二十八日,昆明同盟會員舉行幾次秘密會議,討論布置起義事宜。推舉新軍協統(旅長)蔡鍔為起義軍總司令,決定於十月三十日(農曆九月九日)午夜起義。
蔡鍔。一八八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東之親睦鄉蔣家衝(今邵陽市大祥區????),一戶貧寒的裁縫家庭。
一八八七年隨家人遷至武岡山門黃家橋(今洞口縣山門鎮)。
幼年在私塾讀書,十三歲考中秀才,十五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
後入學上海南洋公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一八九九年赴日本,先後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眼見祖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努力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一九零零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誌“流血救民”。
複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
一九零四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被聘任為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廣西陸軍小學堂總辦、廣西陸軍講武堂總辦等職。
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辟,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不久,雲貴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一九一一年,蔡鍔升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
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分布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十九鎮中。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
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氛圍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係,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向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日晚八時許,昆明北校場士兵準備槍彈時,計劃暴露,提前於下午九時發動起義。因十月三十日是農曆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
李根源帶新軍七十三標中的起義者從昆明北門攻城。
李根源,字雪生,又字養溪、印泉。雲南騰衝人。生於雲南騰越(今雲南梁河九保鄉),近代名士、中國國民黨元老。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李根源考入昆明高等學堂,在此期間大量讀了《訄書》、《革命軍》、《清議報》等書刊,開始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光緒三十年(1904年),李根源考入公費留日,先後入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學習。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根源到橫濱拜訪孫中山????????,隨後參加了東京召開的同盟會的籌備大會。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李根源任雲南留日學生同鄉會會長,《雲南》雜誌社經理。
宣統元年(1909年),李根源回國。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
是雲南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正在巫家壩準備起事的蔡鍔、羅佩金、唐繼蕘等聞訊,立即召集七十四標官兵,整隊出發,由東南方向攻城。
激戰至三十一日中午,起義軍完全占領昆明,昆明“重九起義”獲得成功。
十一月一日,革命者在五華山組成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為都督,宣布對內對外方針。
數日後,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光複。
雲南是武昌起義之後最早舉行起義宣布“獨立”的省份之一。
起義的勝利聲援了武昌,推動了貴州、四川及一些省的獨立,為推翻清王朝在全國的統給,建立中華民國,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雲南人民“重九”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三十一日,南昌新軍起義,建立了江西軍政府,吳介璋被推舉為軍都督。
吳介璋,字德裕,號複初,江蘇省無錫市陽山鎮人。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被人聘為塾師。甲午戰爭爆發,遂棄文從戎,考入江南陸師學堂,畢業後留校助辦教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