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通起義,他“常歎功敗垂成,引為一生的憾恨。”起義雖說失敗了,卻使革命的營壘進一步覺醒,改良派進一步分化,人們也看清楚了某些人貪婪的嘴臉。
大通起義,對以後的革命運動有著深遠的影響。
孫中山先生在《祭吳祿貞文》中所說的“倡義江淮,建牙大通。”就是指此而言。
自立軍起義是孫中山與梁啟超合作企望改變中國政體的一次嘗試,吳祿貞是實現這一合作計劃孫方的執行者。這也是革命黨人在長江流域組織的第一次起義,人們稱它為武昌起義的源頭。
吳祿貞隻身逃到了上海,躲入法租界留日學生會館。當他從報上得知唐才常、傅慈祥等人,已在武昌被捕並被處死後,悲憤不已,發誓要向敵人討還血債!
傅慈祥(1872—1900)????,湖北省潛江縣人,早年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後轉湖北武備學堂。不久東渡日本,先後進入日本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結識孫中山,加入興中會,決心從事反清革命,旋與吳祿貞等人在東京創勵誌會。
一八九九年唐才常由日本返國,謀自立軍起事。傅慈祥與吳祿貞等人受孫中山指派,參與長江流域武裝起事。
八月二十日日傅慈祥與唐才常、林圭一起被清軍逮捕。受審時雖遭嚴刑,而拒不道出同誌姓名。
一九零零年八月二十二日被殺害於武昌紫陽湖畔,後安葬於武昌洪山西北麓之庚子烈士陵園。
吳祿貞在上海經常被人跟蹤,每次都巧妙地擺脫了身後的密探。國內待不下去了,他隻能乘船重返日本。
失敗使他的革命意誌更加堅定,他發誓“一俟學成後,我要回到自己的國土,奉上我的血肉之軀,我的理想和抱負,為救國救民,為革命大業奮鬥到底!”
後來,他果真實現了自已的諾言。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清廷委派已經做了都統的吳祿貞到灤州“宣撫”張紹曾。
皇室宗親都對張紹曾畏懼三分,唯獨袁世凱致電內閣“張、藍所請,儘可照準,以緩和當前局勢……唯吳鎮心懷叵測,亟應嚴防。”
袁世凱敏銳地判斷出,張、藍二人不可怕,唯獨吳祿貞才會做出大亂。而當時,良弼、載濤等均被吳祿貞蒙在鼓裡,對他相當信任。
袁世凱看吳祿貞很準,而吳祿貞評判袁世凱,更是非常精道。
武昌起義事發,清廷起用袁世凱,吳祿貞認為“袁世凱無論忠清或自謀,均不利於革命”,多次提醒革命黨人“清已不成問題,老袁不除,我當將與之有十年戰爭。”民國建立後的曆史,印證了吳祿貞的判斷。
當袁世凱在武漢前錢應對革命黨時,吳祿貞在石家莊切斷京漢鐵路,扣留運往湖北的大量軍火物資。
突然一擊,切斷北洋軍生命線。袁世凱切實感覺到了危機,曾發電報給內閣,“漢口地居窪下,士卒守岸,兩麵受敵,日有傷亡,後路阻撓退延,吳祿貞未知是何居心!然照此防守,兵力日疲,久恐生險。”
十一月四日,蘇州獨立,程德全為都督。浙江獨立,湯壽潛為都督。吳祿貞的燕晉聯軍擁兵二萬,護衛北京的第三軍望風而懼,袁世凱在湖北孝感鞭長莫及。
十一月六日傍晚,吳祿貞結束和閻錫山會談,大功告成,回到石家莊。
何遂隨行歸來,在石家莊突然發現一個人非常眼熟,該人見何遂注意自己,慌忙逃逸。
何遂1888~1968????,民主革命家。字敘甫,祖籍福清港頭鎮占陽村,出生於侯官縣(今福州市)。
何遂一生待人耿直,熱誠,不近煙酒,唯酷愛書畫、文物,他唯一的財產就是大量的古文物和圖書。
曾先後全部分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曆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天津圖書館。
僅一九五零年捐贈給上海曆史博物館的古文物就達六千八百九十五件。為此,陳毅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副市長專函致謝,國家發給了褒獎狀。
此為後話。
何遂猛然記起,這個人叫周符麟,原為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被吳祿貞撤職,轉投吳鴻昌帳下。此人消失已久,怎麼今天突然出現?何遂越想越怕,趕緊報告吳祿貞,提醒他注意安全。
吳祿貞聽後,大笑,“不要緊的,我有馬蕙田當警衛,他這個人靠得住。”馬蕙田是東北人,吳祿貞非常信任此人。
何遂放心了,可是沒過多久,他突然看到了軍諮府第三廳廳長陳其采,大為奇怪。
趕緊又稟報吳祿貞“大帥,陳其采這個人,你要小心提防!”
但吳祿貞卻滿不在乎地對何遂說“你不必大驚小怪,彆說一個陳其采,就是禁衛軍一團人跟著我,我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