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提到了,蔡濟民、蔣翊武、張振武、吳兆麟、吳醒漢在臨時政府均榜上無名。
孫武到上海活動,想給自己謀個軍務次長的位置,結果沒人理睬,失望至極。
籌建臨時政府時,中山先生剛從海外歸來,對國內情況不了解,人事安排多由黃興說了算。
當時,湖北籍議員劉成禺等向孫中山建言“宜寵異武昌諸將,勿令怨望。”
但黃興對首義諸公有成見,拒絕推介,中山先生也沒引起重視。
在此期間,於佑任曾專門訪問黃興,提議應考慮武昌首義的同誌,但黃興一意孤行。
武漢的革命黨人當然不滿,諷刺南京臨時政府是“敗將逃官,沆瀣一氣。”
當時,還有一些在南京的鄂籍軍官,如湖北沔陽人唐克明,陽新人石星川,營岡人夏占奎,本也指望能得個一官半職的,沒想到都一無所獲。
對臨時政府用人不滿的人紛紛聚集到了孫式周圍。
鄂籍的議員劉成禺聯絡這些失意的黨人和政客,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底在上海成立民社,拉起了與同盟會對抗的大旗。
那麼多人提醒,中山先生沒能引起注意,黃興了解情況,但又固執己見。革命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為了這些有今天而未必有明天的臨時的職位,革命陣營卻分裂了。
民社與同盟會,無論在綱領,訴求和奮鬥的目標都沒什麼大的分歧,但是,隻要是一方的主張,另一方大多就會反對,所謂,為了反對而反對。
可謂。江山還沒打下,就急於坐江山。革命尚未成功,黨人已經因爭權奪勢而分裂,實在是令人歎息。
那時,湖北人黃侃為上海《民生日報》經理,於是,《民生日報》便成了民社的喉舌。攻擊同盟會,成了這個日報的一大特色。
比如,民社一成立該報就發表劉璦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非同盟會之中國,由來革命之功,黎君創其始,袁君終之也。除此二君成功之外,國民不與焉……”
把創立民國的功勞,歸到了黎元洪和袁世凱身上。
同盟會的報紙不能不反擊,這也就更加劇了二個政黨間的矛盾。
民社的發起人除孫武和劉成禺外,還有黎元洪、藍天蔚、譚延闓、王正廷、朱瑞、張振武、吳敬恒、寧調元,孫發緒等。
民社眾人推舉吳稚暉為總乾事。
吳稚暉(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名敬恒,字稚暉,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出生在江蘇武進的雪堰橋一帶。
民社中主事之人當屬孫武,最活躍者要屬孫發緒,黎元洪則是後盾。
不久,孫武又與劉成禺、唐克明、石星川等回湖北,在武昌成立分社。推舉黎元洪為理事長,公開與同盟會在湖北分道楊鏢。
黎元洪撥款三萬,做為經費支持。
湖北參加南京參議院有劉成禺、時功玖、張伯烈。時與張是老同盟會會員,但都對黃興的專橫跋扈不滿,倒向了孫武一邊。二人成了民社在南京的代理人,南京這邊有什麼動靜,通過他們,湖北很快就能知道。
於是,內耗和內鬥就成了南方革命黨人的一大噩夢。
湖北與南京臨時政府之間的對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在軍權方麵,大元帥本來是在臨時政府沒有大總統時,代行總統職務。按理有了大總統,這大元帥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黎元洪不管這一套,有需要照樣行使大元帥的職務,雖然這大元帥也實在沒有什麼權力和權威。
二是在財政方麵。南京臨時政府可謂身無分文,湖北軍政府的日子雖然也不好過,但因為是首義聖地,得到的各方讚助比較多。加之黎元洪管理和理財有方,比南京那邊情況是要好很多的。比如上次,黃興打了敗仗離開,和黎元洪開口,儘管黎元洪那時也很難,還是一下子就給黃興帶走二十萬。但這是那個時候,現在,湖北無論如何,不會對南京財政支持了。雖然,南京那邊,特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