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同時簽署了一紙空白命令,要求馮把繼任總理的名字填在上麵。馮無奈,胡亂把王士珍的名字填上,總算大事辦成。
二十三日馮通電解釋準段辭職經過說
“以總理關係民國之重,鄙人與總理相知之深,斷不忍聽其恝然高蹈。但總理堅欲息肩,自商汪總長代理總理,不得已於二十二日準免本職。此後內閣改組,仍盼段公舉其所知,俾國璋得收指臂之效。段總理雖暫去職,而國璋倚重之殷,與段公扶持之雅,不異曩昔。”
馮國璋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想乘機實現總統的大權獨攬,第一步是恢複袁世凱時代的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把名目稍微改一下,稱為軍事辦公處。
這個機構在黎元洪時代稱為軍事幕僚處。黎有心無力,沒有完成這個計劃。
但馮同樣沒有實現,因為皖係軍人紛紛通電反對。軍事辦公處的招牌隻掛了兩天,就取了下來,仍然恢複軍事處老招牌。
汪大燮僅僅承認代理一個星期的國務總理,他天天催請馮發表繼任人選。馮硬著頭皮再找王士珍,要他出山。王還是不肯,因為這樣仍免不了“賣友”蒙羞,不過他答應幫馮物色一個人選。
王士珍幫馮國璋找的人,仍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有名氣人物,這些人早經馮敦請過而未答應,自然也不會答應王的。
馮急了,對王說“總理問題且先放下,請看我的老麵子,先就陸軍總長吧!”
王還是推諉。
就在這個時候,下台的總理段祺瑞忽然登門訪王,請王以北洋團體為重,先就陸軍總長。
王這才裝出十分勉強的樣子,答應到陸軍部看幾天大門。
王答應就陸軍總長後,北京軍警推舉代表到王宅請願,他們眾口同聲說“請王老出山組閣,以鞏固北洋團體。”
這些軍警代表,不用說全是馮指使的。
十一月三十日馮又親自到王宅勸駕,不知是說了什麼,看來王是答應了。
因為回到公府,馮就發布了派王士珍署理內閣總理,仍兼陸軍總長。
同時發表陸徵祥為外交總長、錢能訓為內務總長、王克敏為財政總長、江庸為司法總長、田文烈為農商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傅增湘為教育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以蔭昌為參謀總長。
王克敏(1876年5月4日-1945年12月25日),字叔魯,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一九零零年以清朝留學生監督的名義到日本,並擔任清國駐日大使館的參讚。回國後也於外交部任職。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王克敏曾經於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執政期間出任中國銀行總裁。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克敏在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出任日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一九四零年三月,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並入汪精衛的偽南京國民政府後,又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名義上王克敏歸汪精衛管轄,事實上自成體係。後來王克敏又出任偽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務總署督辦、偽中央政治委員等要職。
日本投降之後,王克敏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獄中自殺身亡。
江庸(1878—1960),字翊雲,晚號澹翁,出生在四川璧山(現重慶市璧山區),中國近代法學家、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留學日本,一九零六年畢業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法製經濟科。歸國後授法政科舉人,曾任滿清政府大理院推事、民國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
新中國成立後,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被推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王士珍就任總理後在國務院中宣稱“本總理決不更動一個人,今天一個人來,將來一個人去。”
據說,王所以答應當這個總理,是因為段祺瑞出麵作了工作。
段為什麼要去勸王就任總理兼陸軍總長呢?其實段自然知道馮讓他下台的決心已定,他了解王士珍是個無所作為的黃老之學人物,王代他,不會搞風搞雨。換上個不知深淺的家夥,還不知會搞出什麼麻煩。總理這個位置,他肯定還要回來的。隻是,那個時候,有一個人必須滾蛋,就是馮國璋。
這時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已經在天津說動了曹錕,又去奉天聯絡張作霖,和去蚌埠聯絡倪嗣衝。如果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段現在暫時退卻而由王士珍出來維持,在他看來是有利而無害。
因為、這不妨礙他暗中部署和掌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