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在會議上說明團結北洋派的重要性和貫徹對南作戰方針的決定,然後提出第四期作戰計劃,發交有關各省按照計劃執行。
關於總統問題,主戰派內部存在不同的兩種意見
一種是主張以臨時參議院代行選舉權,選舉總統;一種主張迅速召集新國會以便如期進行總統的選舉。
段決定采取後一種辦法。
曹錕和王占元聯合請求恢複陳光遠的原官,撤銷王汝賢、範國璋二人的處分,對馮玉祥不究既往。這樣一來,就促使漢口的督軍會議對直係的態度有了大的轉變。
曹錕現在如日中天,段祺瑞此時自不敢冷落他。加之現在曹表示要對直係和好,也正符合段的北洋派大團結的心意。當他失意時,極力煽動皖、直對立,是為了拆馮國璋的台。現在他大權在握,自然要高唱團結。
為了真的表示對直係的合好,,段祺瑞電約倪嗣衝、盧永祥兩人先到南京等候。
二十五日晚,段由漢口動身,乘楚材軍艦東下??二十六日在九江和陳光遠見麵。二十七日到南京和李純見麵。並且在李純、倪嗣衝、盧永祥三人間做調合人。
二十七日晚由津浦路北返,二十八日回到北京。
聯軍自棄守嶽陽、長沙後,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決定湘桂粵聯軍全部退駐衡山、永州一線,“暫取守勢”;商請川、滇、黔靖國軍立即出川東下,進取鄂西,以分敵勢;桂粵兩省集中全力進行討龍濟光作戰,以肅清後方隱患。
這時,潭浩明已率桂軍退到祁陽、寶慶地區,把湘軍甩在湘潭、衡山一帶。
湘軍退守衡山等地後,程潛、趙恒惕、劉建藩、林修梅、林祖涵等舉行緊急會議,決定依靠湘軍自己的力量,對敵組織頑強抵抗,確保湘南。
他們分析認為,在南犯的三路北軍中,中、右兩路是主力,唯左路張懷芝所部係由四省軍隊湊合而成,指揮關係紊亂,戰鬥力較弱。如將該路敵軍擊破,則其餘兩路必不敢輕進。
於是決定以趙恒惕為湘東前線總指揮,劉建藩為總參謀,集中退到衡山一帶的湘軍一萬一千餘人,並聯絡退守安仁的馬濟所屬粵軍和李書城之援鄂軍,共約二萬人,對北軍左路軍實施反擊。
程潛、林修梅、吳劍學等率四千人扼守衡陽,阻擊從正麵進攻之敵。
北軍左路軍進展遲緩,在吳佩孚、張敬堯部進占長沙後,才由贛西進入湘東。
四月十五日,其先頭部隊施從濱師占攸縣,不久,李傳業之安武軍和張之傑的贛軍一旅也進抵攸縣,分彆駐於攸縣城外之馬鞍山、桑田、小集、朱亭等地。
二十日,施從濱師第一、第二旅由攸縣分彆經馬子坡、桑田繼續南進,企圖進據安仁,進而攻取永興、郴縣,儘快實現直指廣東的作戰計劃。
根據敵軍上述行動,趙恒惕等率部於四月二十日由萱洲渡湘江,秘密進入霞流市、吳集和青山衝地域,待機殲敵。
湘軍擬由五個方向對正在行進中之施從濱師發起突然攻擊
駐安仁之馬濟率粵軍自淥田經桑田出和尚坳、五裡牌,攻攸縣之南。
劉建藩所部由草市、楊林出馬鞍山,經馬子坡、皂角市攻攸縣之西。
趙恒惕所部分成兩路,一路出黃泥塘以配合劉建藩部出擊,一路由毛陳橋攻敵之側背。
李仲麟部攻小集,李書城部為總預備隊。
四月二十一日,劉建藩率部首先深入到攸縣與桑田之間的皂角市,與粵軍一道,完成對施從濱師部隊的合圍。
雙方激戰兩晝夜,施師損失大半,餘部向茶陵逃竄。
四月二十三日,駐攸縣之北軍一部,向劉建藩部側後迂回,適與趙恒惕所部出毛陳橋之部相遇,遭到迎頭痛擊,縮回攸縣。
下午,湘軍合力向攸縣城發起總攻,守敵不支,分向醴陵、茶陵方向逃竄,湘軍一舉攻克攸縣。這一仗,共斃敵千餘名,俘敵數百名,奪獲飛機兩架。
四月二十四日,湘粵軍分數路追擊敵人。
劉建藩和湘軍第一師第二旅沿新市、黃土嶺(今皇圖嶺)大道向醴陵攻進。
第一師第一旅由新市出賀家橋,作為策應。
馬濟粵軍一部守攸縣,一部進擊茶陵。
李仲麟部攻克小集後,即會合李書城部反擊朱亭之敵,爾後向淥口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