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巴西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各派三名代表。
中國、希臘、沙特、波蘭、葡萄牙、泰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二名。
英國的自治領地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二名,新西蘭派一名;其他國家各派一名。
參加會議的各國都各有打算,試圖通過會議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法國。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五百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自身損失。
和會的第一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用致開幕辭的機會發表了長篇演說。他不僅以戰勝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同時還提出了製裁戰爭禍首、肢解德國的基本方案。
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以法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當選為大會主席。克裡孟梭對德國懷有強烈的複仇情緒。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為此,他在十人會議上提出,法國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將法國的邊界東移到萊茵河,並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各省合並成一個獨立國家。
意誌堅強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個極端自信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他認為,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世界的重任。
他堅決抵製法國的主張,更著迷他會前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即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約應當成為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和會上也很活躍。他工於心計,城府深沉,為了維護英國開始動搖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會上極儘縱橫捭闔之能事。他時而同法國站在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製法國。當美法爭得不可開交之際,他常常以調解人的身份周旋於其間,從而為英國撈取了不少好??處。
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總理奧蘭多。他來巴黎時也懷揣著自己??的爭霸計劃。奧蘭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為意大利在巴爾乾的擴張基地。因就實力來說,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隻能算二流國家,加之它在戰爭初期腳??踏兩隻船,參戰後又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而奧蘭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絕。
在四月二十三日的五強會議上,奧蘭多以得不到阜姆無法回國交待,甚至國內會發生暴動相要挾,而美英法仍然反對他的要求。
奧蘭多一氣之下憤然離開會場,而其他與會者根本不予理睬。奧蘭多無奈,過了幾天又悄悄回到會場,繼續充當跑龍套的角色。
五強之一的日本代表團是由牧野男爵率領的。牧野當時雖然不是政府首腦,但老謀深算,善觀風色。
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以確立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優勢。
威爾遜為了限製日本在東亞的擴張勢頭,曾拒絕了牧野的要求。在奧蘭多退出和會的第二天,牧野不失時機地突然發言,堅決要求按照他的條件解決山東問題,否則日本將拒絕簽署和約。
威爾遜考慮到意大利已退出和會,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話,將使和會受到嚴重挫傷。英法因與日本曾有密約,也支持日本的要求。
會議一直在爭吵中進行,展開了一場馬拉鬆般的“辯論大賽”,這次會議足足開了五個多月。
經過幾個月的爭吵,美、英、法三巨頭總算商定了對德和約的內容,雖然三巨頭對這份充滿妥協的和約都不滿意。
五月七日,在凡爾賽宮的會議廳,一臉嚴肅的克裡蒙梭將和約草案交付給了德國代表團。
這位有“老虎”之稱的總理以勝利者的姿態對德國人說“先生們,你們向我們請求和平,這就是我們願意給予你們的和平。”
仔細看完了這份“和約”,德國代表們差點氣暈過去。
這份苛刻的和約作了如下的規定剝奪德國的全部殖民地,法國收回洛林和阿爾薩斯,德國薩爾區的煤礦由法國開采,行政由國際聯盟管理十五年,期滿後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
萊茵河左岸的德國領土劃分為三個占領區,分彆由協約國占領五年,十年,十五年裡,右岸五十千米為不設防地區;
德國隻能維持十萬人的陸軍和一萬五千人的海軍,廢除義務兵役製,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艇,不得擁有飛機、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
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英、法、美三國組成的賠款委員會最終確定賠款金額為1320億德國馬克,約合330億美元)。
這樣苛刻的條約誰敢簽字啊?德國代表一方麵向國內彙報,一方麵請求對和約進行修改。
但三大巨頭咬定條約不放鬆,明確表示德國人不能進行任何爭辯,要麼簽字,要麼繼續戰爭。最終,德國政府選擇了屈服。
《凡爾賽條約》共分十五部分,四百四十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戰後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分贓大會,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也種下了複仇的種子。
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
毫無疑問,巴黎和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