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起了一塊紅布做團旗,並大呼“跟我走吧,我這裡有飯吃!”
潰兵見團旗高舉,以為部隊長官仍在軍中,便緊跟團旗行進。
走到公安縣,夏將團旗插在要道口,招兵買馬,聲稱他奉命收容部隊,開箱發餉。趁亂收集散兵多人,在湘鄂邊界成立了武裝。
孫傳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遠,山東省泰安府泰安縣(今山東省泰安市)人,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複之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夏,袁世凱小站練兵,八月,孫傳芳經人推薦入練官營當學兵,編入步兵科第三班。
孫傳芳天資聰敏,且知用功,所有軍事課程,一讀便通,故而學科與操法之考試,往往名列前茅。同年在陸軍練官營畢業後,孫傳芳又經馮國璋準予免考保送入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其同學好友有蔡玉標(蔡玉標後來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教官,其學生有葉挺、鄧演達、陳寶倉等)。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孫傳芳從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步兵科畢業後,經考試錄取派往日本留學,先入東京牛達區振武學校。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孫傳芳畢業後,派入日本陸軍第十師步兵聯隊充候補生。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孫傳芳入東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第六期生,步兵中尉岡村寧次任中國留學生的區隊長。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又回原步兵聯隊見習三個月,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回國。
學成回國後的同年八月,留日士官生在北京接受陸軍部考試。由陸軍部尚書鐵良任主考官,參加考試的留日士官生有閻錫山、厲爾康、李烈鈞、唐繼堯、張鳳翔、劉存厚、趙恒惕、尹昌衡等人,孫傳芳被授予步兵科舉人,派任北洋陸軍第二鎮第三協第五標教練官。當時第二鎮第三協的協統為王占元,駐永平。孫傳芳為人健談,善於應對,很受協統王占元的賞識。後在王占元的提攜下,孫傳芳得展才乾。跟隨王占元從營長、團長、旅長一路高升。待王督湖北後,升任湖北暫編第一師師長。
孫傳芳人生的最高成就,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係軍閥勢力,同年十一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任五省聯軍總司令。
期間擁兵數十萬,積極進行軍事改革,重用知識分子,裁減賦稅,善待農人,江南五省人民生活安定。隻是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二月率兵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而一敗塗地,他的人生也走入穀底。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隱居天津佛堂,果斷拒絕岡村寧次邀請其做華北偽政府主席的要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顯示了民族氣節。
此為後話。
七月三十日,湘軍全線攻擊,多次衝破鄂軍宋大霈旅羊樓司一帶陣地。
鄂軍前敵司令孫傳芳調整部署,指揮二旅一團從官山鐵路左右出擊,並臨陣督戰,稍挫湘軍。湘軍隨後又猛烈反擊,展開肉搏戰,鄂軍不支,漸往後退。
鄂軍團長潘守貞率部夜襲湘軍,被部屬告密。夏鬥寅團佯退十公裡,於朱鶴鎮伏擊鄂軍,潘中彈身亡,士兵死三百餘名,餘部繳械。三十一日,鄂軍總攻湘軍,湘軍全力反擊,連克羊樓司、趙李橋。
八月二日,湘軍左翼軍由華容攻塔市,旋克湖北公安、石首。四日,湘軍右翼軍葉開鑫旅擊散鄂軍第二混成旅,連克湖北通城、通山、崇陽。五日,湘軍正麵戰場繼續開戰,宋鶴庚到羊樓司督陣,擊退當麵之敵,前進數十裡,鄂軍退至茶庵嶺。七~八日,湘軍連克蒲圻、嘉魚,並攻下汀泗橋。
八月九日,北京政府免除王占元所兼各職,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蕭耀南為湖北督軍。
八月十一日,王占元乘輪船離開武漢,他向送行者吞聲飲泣說“我六十多歲的老翁,想不到今天還上人家的大當!”他沒有指出上了誰的當,所謂“人家”可能是指趙恒惕,也可能是指吳佩孚,或者兩者都是。
蕭耀南令前線鄂軍一律後撤,由直軍三萬人接防,於是湘鄂之戰轉變為湘軍和直係之戰。
趙恒惕對湖北沒有野心,更不想和直軍作戰,隻希望達到鄂人治鄂的目的。蕭耀南為湖北督軍,蕭是湖北黃岡人,這一點已算達到了一半的目的。趙恒惕不反對蕭督鄂,隻希望督軍名義改為湖北總司令,以符合西南“自治”各省的體製。他的想法是大家共同推薦蔣作賓為湖北省長,吳佩孚自動不就兩湖巡閱使。在他看來,吳佩孚是不會與湘軍為敵的。
但是,這隻是趙恒惕的一廂情願。因為,這時候的吳佩孚已經不是昔日的吳佩孚。
想當初,吳佩孚在衡陽撤兵前後,一再呼籲和平,似乎處處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受到全國的喝采。可是,到了直皖戰爭後,他卻變成了好戰的軍人,和段祺瑞一樣,高喊起武力統一。這其實並不奇怪,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像吳佩孚這樣的政客,重要的不是主戰或主和,而是哪一方麵更符合他某一時期的需要。
自吳率軍到了湖北後,湘軍一再表示願意和平,全國也不願見湖北再有戰爭,各界都有通電,主張停戰。旅津的湘鄂人士黎元洪、熊希齡等均通電勸告曹吳不要迷信武力。
梁啟超電吳佩孚說“勿將安福係之垢衣,取而自披於肩背。”
然而,吳佩孚對這些勸告,一概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