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現在,我們還要回過頭來說說廣州。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五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南方政府大總統下台。
有史料記載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他的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南方政府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他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麵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國民黨主政後的正史,都認定這次叛亂是陳炯明策動的。軍事政變是發生了,也是陳的部屬所為,但說這次軍事政變是陳炯明策動的,可能有待核實。
陳炯明固然是個人品極佳,威信很高的人,他身邊從不缺少死忠之士,可也有控製不了局勢的時候。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淩晨,葉舉開始行動。但他並不想置南方政府大總統於死地,隻想將其逐出廣東,所以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給其透露了消息,讓他趕快離開。
很多資料在描寫南方政府大總統逃離總統府時有多凶險和機智,很可能有誇大的成分。
這些人在舉事時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麵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請南方政府大總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
南方政府大總統離府後,粵軍圍攻,要求守軍投降不遂,而開“土炮三響嚇之”。??南方政府大總統登上軍艦後,南方海軍宣布和軍事政變軍開戰。
在江西前線北伐的各軍,從六月二十日後,就不斷接獲南方政府大總統蒙難的消息。
二十三日接南雄電,知對方翁式亮、楊坤如部已經占領韶關,追擊大本營的人員,胡漢民已離韶關。
前線總部召開軍事會議,會中有兩種主張其一主張仍繼續前進,先克南昌、九江,再行應付粵事;其二主張立即回粵,助孫平亂。
二十七日,胡漢民馳至贛州,報告廣州變亂情形,軍心為之激憤。
當晚再開會議,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即決議回師討賊。議定以粵軍第二軍、滇軍(朱培德部)、福軍(李福林部)及粵軍第一師(梁鴻楷)回粵,分由大庾,信豐向粵境南雄前進。
其他各軍則暫駐贛境,病中的李烈鈞留守贛南。
不料,回師行動一開始,粵軍第一師梁鴻楷抵達信豐後,竟不依照原訂計劃,連夜向三南方麵退入連平,潛歸惠州,與陳炯明會合。
第一師是鄧鏗所手創,北伐入贛後和許崇智等部共同作戰,戰功卓著,是一直勁旅。這支部隊忠於鄧鏗,也忠於陳炯明。
梁鴻楷反水後,胡漢民主張尾追,先肅清東江。
因已約定滇軍為右翼,許軍與福軍擔當正麵合攻韶關,許崇智則主張徑向韶關回師。認為經東江至廣州路遠,孫被困兵艦上應急赴援為宜。如果去追梁軍,福軍獨任回師之責恐力不能勝。而滇軍因不知內情,容易形成猜疑。
胡漢民同意了許崇智的主張,於是繼續向韶關進兵。
七月二日北伐軍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黃大偉諸部皆入粵境,自南雄、始興直指韶關。
攻韶計劃是
(一)以滇軍朱培德全部由江口渡河經仁化向韶關進攻。
(二)以李福林全部沿河左岸,經周田大橋、長壩、黃浪水向韶關進攻。
(三)以第二軍之許濟、孫本戎、謝宣威等由火山、大塘方麵向韶關進攻。
其他部隊為預備隊,另以第九旅黃國華部由三南方麵攻翁源。
出師時同立誓約“三軍一致,誓同生死,擁護孫大總統,平定粵省之亂,如有異心,天誅地滅。”
許崇智自南雄馳電給孫“陳逆叛變,圍攻公府,令人切齒痛恨。北伐各軍業已集中南雄,指日進攻韶關,誓必討平叛逆。朱培德總司令所部滇軍尤為奮勇,業已開拔前進,想叛軍不足當其一擊也。”
許崇智電報到孫手中時,海軍方麵卻又有不穩的消息。
民國十一年七月九日,先頭部隊與陳軍開始接觸,展開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