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1946年被執行槍決。
張靜江(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譜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彆署飲光,晚年又號臥禪,浙江烏程(今浙江南潯)人,????中國近代政治家,與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張靜江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稱“張蹺腳”。????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在結識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其給予經濟上的支持,中山先生稱他為“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稱他為“革命導師”。
在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張靜江為主席團成員,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在中山先生逝世後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晚年逐漸淡出政治,轉而信佛,故又名臥禪。病逝於紐約。
陳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原籍廣東省江門新會,汪精衛之妻。1891年11月5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為南洋巨富陳耕基之女。
抗戰期間隨汪精衛叛國投敵,淪為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病死於獄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等協調國嚴重缺乏勞動力和兵源。便與中國政府簽訂了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僅法國就陸續從中國招募了近4萬名華工。
隨著大批華工湧向法國,留法檢學會因忙於負責他們的食宿安排、學校介紹,工作聯係等三方事務,原先承擔的華工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了。
這時,中法兩國政學界也主張聯合成立對在法華工進行培訓教育的專門機構。
1916年3月29日,中法兩國知名人士在巴黎召開華法教育會發起大會。推舉蔡元培為中方會長,法國前教育部長施豔,巴黎大學史學教授的歐樂為法方會長。
宣布該會宗旨是發展中法兩國友誼。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智識、經濟之發展”。
蔡元培與汪精衛等還聯名發表《公啟》,提出華法教育會,要“擴張國民教育,輸入世界文明。闡揚儒先哲理,發達國民經濟”。????華法教育會是留法儉學會,留法勤工儉學會的發展和擴大。
該會成立後,出版了《旅歐雜誌》、《華工雜誌》等刊物。開辦華工學校創設了裡昂中法大學。組織開展中法學術交流,成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宣傳者,領導者和組織者。實際上也成為中法兩國在文化教育方麵交往的平台。
在蔡元培看來,開展勤工檢學即可以為中國造就大批先進人才。還可以由此輸入歐洲先進科技和教育,實現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實為改造社會之良策。
1916年4月。蔡元培以華法教育會名義發出致國內《各省行政機關函》,著重闡述其對國家,民族之益。
“我等以為此事裨益於我國人者有三”一曰擴張生計,二曰輸入實業知識。三曰改良社會。“敢情廣為提倡(勤工儉學),助其進行”。
而後國內一些省市也陸續成立華法教育會的分會。????也是在這一年的4月,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創辦了第一所華工學校。他本人身先士卒,為師資班編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其中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親自講授。此講義後來成書出版。
他在自寫年譜中說“李君(即李石曾)為使這些工人便於工餘就學起見,特編一種成人教育的教科書。派給我編的,是關於行為方麵與美術方麵的。關於行為方麵的,李君還出了幾個舉例的題目給我,是偏重於辯彆疑似的,如理信與迷信。簡約與吝嗇之類。我所編的都照此式。其關於美術的,則有建築、圖書(畫),音樂等篇。後來引入《蔡孑民言行錄》中,稱為《華工學校講義》。”
1916年8月,蔡元培在《旅歐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文明之消化》一文。
這篇文章裡,蔡元培敏銳地提出如何對待中西文化融合的問題。他舉例,比如古代燦爛的希臘文化,正是吸收和消化了埃及、腓尼基諸古國的文化;而歐洲現代文化,才是由於吸收並消化了希臘、羅馬、阿拉伯諸民族的文化,才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蔡元培認為,中國自秦漢以後因鄰邦均蠻荒落後於中原文明,無可吸收借鑒者,這使中華文化陷於停滯之中。自晉至唐、宋,因與印度文化相接觸,致宋代哲學和文學美術各放異彩。但自元代以來六百年,又幾乎再沒有新的文明營養可茲補充,致中華的文明日漸羸瘠。
他深刻指出,中國古代吸引印度文明的過程中,因不善於消化吸收,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為宗教所熏染,以至於“迷信滋彰”直至今日。到了今天,中國人學習歐洲文明,尤其要審慎,否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將視印度文明為尤甚”。
他在文章中言道“吸收者,消化之預備。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棄其骨,食果者棄其核,未有渾淪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輸入也,其滋養果實為哲理,而埋蘊於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渾淪而吞之,致釀成消化不良之疾。鉤稽哲理,如有宋諸儒,既不免拘牽門戶之成見;而普通社會,為宗教臭味所熏習,迷信滋彰,至今為梗。歐洲文明,以學術為中堅,本視印度為複雜;而附屬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隨而多歧。政潮之排蕩,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為思想自由之障礙。使皆渾淪而吞之,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將視印度文明為尤甚。審慎於吸收之始,毋為消化時代之障礙,此吾儕所當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彆有所期待。例如晉唐之間,雖為吸收印度文明時代,而其時《莊》《易》之演講,建築圖畫之革新,固已顯其消化之能力,否則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今之於歐洲文明,何獨不然。向使吾儕見彼此習俗之殊彆,而不能推見其共通之公理,震新舊思想之衝突,而不能預為根本之調和,則臭味差池,即使強飲強食,其亦將出而哇之耳!當吸收之始,即參以消化之作用,俾得減吸收時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