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中央研究院(acadeia??si
ica),簡稱中研院,1927年4月17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前夕,在南京舉行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74次會議中,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煜瀛、蔡元培、張人傑(靜江)三位先生共同起草組織法。
同年5月9日,決議設立籌備處。7月4日,將正在籌設的中央研究院改列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1月12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展開籌備工作。
1928年4月10日,國民政府修正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成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23日,特任蔡元培先生為院長。
6月9日,舉行第1次院務會議,宣告正式成立。
蔡元培是擔任這一職務直至1940年3月。可以說,這是蔡元培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教育文化界寫下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國的現代科學事業奠定了基礎。
蔡元培本人並不是一個科學家,但他曾數遊歐洲,深諳科技在時代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深知科技事業之於國家、民族的重要。
他說“教育文化為一國立國之根本,而科學研究尤為一切事業之基礎。”
中央研究院也是蔡元培教育“科學化”的最重要結晶。
1927年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曆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
蔡元培作為當時的大學院院長,具體負責中央研究院的組織工作。
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修正中央研究院條例,改中華民國大學院研究院為中央研究院,直屬國民政府。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
其中,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地質調查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7月在上海成立地質研究所。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製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並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語言曆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曆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
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複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自然曆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1934年7月更名為“動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於1928年11月決定設立,1929年1月籌備,1929年5月在北平正式成立。
數學研究所於1941年籌備,194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醫學研究所於1944年籌備。
院長任上,蔡元培依舊奉行他的“人才至上”主義,不拘一格選用科學方麵的專家。
理工方麵,物理研究所聘丁西林為所長,嚴濟慈、胡剛複、楊肇燫等為研究員。
化學研究所聘王璡為所長,趙燏黃、沈慈輝、曾義為研究員。
工程研究所聘請周仁為所長,王季同、周行健等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