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0年,正月,鄴城。
正月十八,高洋收到來自鄴城的聖旨,他被正式任命為東魏的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爵位從太原公變成了齊郡王。
這其實隻是補辦個手續而已,因為現在高洋已經承接了高澄的全部軍政地位,正式成為高氏集團的新核心、東魏政權的實際控製人。
高澄當年接班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高歡也明裡暗裡給他鋪了很多年的路,但整個過程依然坎坷不斷。外有侯景叛亂,內有權貴不服,皇帝元善見還時不時想挖地道搞事情,高澄花了很大力氣才把各種事情都擺平。
對比起來,高洋今年隻有二十四歲,他的這次上位既沒有父兄鋪路,也沒有提前獲得任何勢力的支持,整個過程卻異常乾淨利落,霸氣十足。
高洋趕到晉陽之後,立刻通知文武勳貴們在德陽堂召開大會。此時大本營裡的一幫老資格就已經知道了高澄遇刺的消息,他們在震驚之餘,對回來接班的高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信任。在他們看來,高洋除了有高歡兒子這個身份之外,能力長相都一無是處,甚至連智力水平是不是正常都不好說。參會之前,大家都抱著看熱鬨的心理,想看看這個平日裡說話都不利落的二少爺能玩出什麼花兒來。有些人甚至還準備了不少刁鑽的問題,等著高洋出洋相。
沒想到會場上高洋跟突然變了個人一樣,神彩英暢,思路敏捷,麵對諸多前輩大佬們的質疑,不僅一點兒都沒怯場,反倒見招拆招,應對如流。在他強大的氣場壓製下,很快沒人再敢冒頭唱反調了。高洋趁熱打鐵,係統闡述了自己對國內外各種軍政大事的看法和計劃,承諾隻要大家支持他,跟著他一起拚搏努力,高氏集團的未來就會越來越好。
高洋的完美表現讓參會的所有人深感折服。這幫人能力有限,也沒有侯景那樣的野心,隻要能保住他們現在的利益,讓誰當老大都一樣。一場大會開完,高洋的領導地位就已經基本確認。
勳貴們雖然接受了這個結果,但新舊交替之際不趁機搞點兒小動作未免有點兒太可惜。這幫人最仇視的就是主抓反腐的崔暹和崔季舒,高澄在的時候一直護著不好動手,現在高洋想上位,正好可以把他倆作為交換條件。
在司馬子如的帶頭下,眾人紛紛向高洋告黑狀,說我們支持你沒問題,但崔暹和崔季舒一直以反腐的名義破壞內部團結,必須把這兩個人處理掉以安眾心。
高洋很清楚這幫老家夥們是在公報私仇,但現在自己剛上位,需要籠絡人心,也隻能先委屈一下這倆哥們了。他不忍心下殺手,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崔暹和崔季舒被逮起來各抽了兩百馬鞭,發配到北境充軍,也算是給足了勳貴們麵子。
高氏集團內部的第二次權力交接就此平穩完成。從朝廷角度來看,高洋繼承高澄原來的官職也很正常。
唯一的問題是,高澄死前是正經的齊王,食邑十五萬戶,而高洋現在隻是個郡王,食邑隻有一萬戶,差距有點兒大。
高洋很不爽,他覺得元善見太不識抬舉,一個破爵位還當成寶,給得摳摳索索的。
元善見可能也覺察到了高洋的不滿,於是很快又追加了一道聖旨,改封高洋為齊王,食邑十萬戶。
戶數還是沒有高澄多。
高洋更不爽了,心說元善見明顯是把我當小朋友來哄,本來就沒多少東西,還一點點兒給。算了,你再送啥我都不稀罕了,現在我隻想要一樣東西:
你的皇位。
掌權還不到半年,高洋就開始著手準備篡位。
高洋篡位的動機其實跟高澄很類似,他作為二代接班,雖然靠一時的表現暫時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底氣總不是很足,迫切需要通過改變身份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篡位是大事,裡裡外外要考慮的內容很多,千頭萬緒非常複雜。高澄當年生怕人心不附,耐著性子準備了很長時間,期間擊退南梁和西魏的入侵、活捉蕭淵明、勸降王思政,軍功政績都積累了一大堆,卻始終沒敢邁出最後一步。
高洋可不想像高澄那樣慢悠悠地準備,他做事效率第一,磨磨蹭蹭浪費時間不是他的風格。
用抽絲理線的方法處理亂麻純屬浪費時間,雖然現在看起來問題一大堆,但隻要我變成皇帝,那些問題都用不著我出手,自己就會消失。
高洋有這樣的想法,他下麵的人自然能覺察出來。於是以黃門侍郎高德政為首,北平太守宋景業、散騎常侍徐之才、館客王曇哲、長史張思進等人引經據典,從天象、圖讖、夢理、童謠等各個角度詮釋天下馬上就要改朝換代,而且各種征兆統統都指向高洋,勸高洋順天應人,早登大寶。
勸進的這幫人雖然折騰得很起勁,但都是些無足輕重小人物,而那些手握實權的軍政大佬們基本都在冷眼旁觀,沒人主動站出來表態支持這件事。
大佬們都不支持的話,這事兒還真有點兒棘手。
高洋決定主動去做大家的工作,儘量爭取更多的支持。
他的第一個說服對象,是他的生母婁昭君。
現在婁昭君在高氏集團裡的地位相當於皇太後,威望非常高,跟那些創業元老們的關係也很好,如果能把她爭取過來,再去說服其他人就容易多了。
高洋信心滿滿地去找老媽,沒想到剛開口就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婁昭君指著他的鼻子痛斥:“你小子也太狂了,這種事情都敢想?你爸你哥何等英雄,尚且不敢妄言天命,一輩子甘當臣子,你覺得自己比他們還強?”
高洋碰了一鼻子灰,鬱悶壞了。連親媽都不看好自己,這可咋整。他自己也有點兒泄氣,決定親自問問老天爺天命是不是真的在自己身上。
他采用了北方民族最常用的占卜方法,也就是手鑄金人。
手鑄金人的習俗源於匈奴,到了北魏一朝已經成為定製。但凡有國家大事,比如冊立皇後,或者確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都會讓當事人親手鑄造自己的金人像,看看是否得到上天的支持。當年爾朱榮就是因為手鑄金人好幾次都不成功,最終沒敢篡位。
沒想到高洋運氣極好,寫模鑄造一次成功。
高洋大喜,趕緊把金人拿給表哥段韶看。
段韶還有點兒半信半疑。
高洋說天命就擺在眼前,你還懷疑個啥。要不你拿著這個金人去找斛律金,看看他啥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