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膡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竟然有五匹快馬,不顧通州街道的車馬喧囂,就這樣奔馳過街。
而通州府衙和萬頃倉的官員,隨著京城公文的到來,紛紛行動起來。
另有三個兵士,在廖相爺和李長治這裡通報了皇帝諭令之後,則帶著兵部的調兵符和公文,前往嶺倉軍營。
這兩日的時間,顧天成、張東青等人也沒閒著。先後已經有六十條船到位,速度不可謂不快。
六十條大型貨船中,誠運的八條船,每條船上帶著六十名垛工,已經在碼頭待命。
而且這六十條船,已經嚴格按照顧天成那份章程的安排,按照裝卸以及進出的順序排列,準備上貨的貨船已經搭好了寬厚穩固的跳板。
…………
接下來,讓通州百姓和鄉紳富豪不敢置信的一幕就發生了。
一隊一隊穿著整齊的士兵,從嶺倉軍營開拔,趕赴萬頃倉和通州碼頭。
然後,這些士兵……居然在扛麻包?在做垛工做的營生?
更讓人們驚訝的是,這些當兵的官爺,都在聽……幾個年輕垛工的調遣?
大家夥兒議論紛紛這幾個年青垛工都是什麼來頭,居然敢指揮當兵的。
而且,一個在碼頭督促巡視的將官,和那幾個年輕垛工說話也是有來有往、客氣有加。
怪事兒啊!
這事兒怎麼看都覺著蹊蹺!
兵士運送的麻包是糧食,這些大家都知道。
因為從今年年初開始,衙門就開始通告通州百姓,萬頃倉和通州府衙將搬遷到新址,並號召百姓及各鄉紳富豪也遷往新址。
近些天,府衙更是通知城內城外的百姓,做好防洪準備。
雖然這些都是府衙的正式通告,但百姓們並不在意。
大家祖祖輩輩住在這裡,從未受到過洪水的衝擊。
如今好端端的,什麼預兆都沒有,乾嘛又是搬遷、又是防洪防澇的。
但再看眼前的狀況,朝廷把軍隊都調來搶運糧食了,難道還真有發洪水這事兒不成?
有相熟的人互相看看,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驚懼和倉皇。
要不要做些準備?
萬一真的發大水,淹了自家房子。家裡的糧食財物、以及妻兒老小,總得有個著落處,總得留一條活命吧?
再去看碼頭上糧食的搬運,居然意外的快。扛著麻包的垛工和兵士緊湊而有序地來往於船上和碼頭的運糧車。
看著一車車的麻包搬空,而停在岸邊的貨船吃水越來越深,圍觀百姓的心卻是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