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塗轟作品集!
知識老化快中有慢
不斷充電讓知保鮮
觀念變了是因為時代在變。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動技能在3-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彆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奧運會也經曆了一個技術進步的過程。1912年,跑類項目中使用了電子記時器。20年後,徑賽項目中首次使用了終點攝影技術。1960年開始使用電視攝像。2002年5月1日起,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實現短信息全國互通。這一天終於到了,人們用短信息相互慶賀。電信改革萬民樂,全國短信大聯合!!!
知識老化快,是說知識更新快。當今世界,知識爆炸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科學技術大約有兩千種學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科學研究的課題,總共有二十五萬個之多;全世界每年要發表五百萬篇左右的科技論文及資料;二十世紀以來,世界上科研人員的隊伍每十五年翻一番;科研人員寫作的論文篇數不到十年就翻一番;刊載科研人員論文的刊物總數十到十五年翻一番;全世界的知識總量,每七年到十年就翻一番。知識老化快,快中有慢。人生難得,真理難求。生為炎黃子孫,我們對華夏傳統文化遺產應該抱有感恩的態度,因為古人在沒有像現今這樣印刷便利的條件下排除萬難給我們留下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要知道,古時沒有紙張,經書的內容都是刻在甲骨,石板,木塊,或竹片上的,所以,每一個字都必須經過反複斟酌以求精簡,否則很費人力物力。我們現在教育普及了,書店裡什麼書都有。很多專家學者已給文言文配了白話,很好理解,閱讀的時候還可以將文言文和白話文加以對照。我們有這樣便利的條件,為什麼不利用起來呢?有人會說,這些古書好是好,可幾千年的華夏經典浩如煙海,怎麼學得過來呢?這倒是事實,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不可能學完的。但不學人就會越來越苕,作為一個中國人至少應該讀懂五本古書。除了《易經》和《黃帝內經》外,儒家孔子的《論語》,《道家》老子的道德經,禪宗慧能的《六祖壇經》都從不同的角度講述著人間亙古不變的真理,不讀是很可惜的。這些古書具有普世的價值,是現在的科學類書籍所無法比擬的。為什麼呢?因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幾年前的計算機的書放到現在就一點用都沒有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增加,我們每次重溫古典都會對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說是受益終身嗬。魯迅則教育青年學習自然科學,才能“教育之功全”,反對幾千年脫離實際離開人生的讀經教育。認為中國人生存能力所急需的乃是“科學知識和技巧”,是使我們能製造和使用機器的“切實智力”。要求中國人應有“科學的頭腦、工藝的手”。因為當時科普讀物奇缺,少有的一點科技的書刊陳腐、深奧而無聊,迷信書流傳。所以魯迅立誌通過科普著作和作文科小說之力傳播科學知識,消除迷信,促進新思想發展,進一步喚起民眾,改造社會。如著作《說鐳》(居裡夫人)、《中國地質略史》、《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所給予讀者的,是知識的瓊漿,智慧的啟迪,健康的樂趣和搏擊的力量!
知識老化快,需篩選和過濾。古時物質貧乏,人們生活儉樸,無欲無求,懂得如何通過內觀來保持心的祥和安寧。人類社會發展到信息爆炸物欲橫流的今天,世界已經變得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大街小巷到處林林總總多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物質上的無限選擇,視聽媒介的狂轟亂炸,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等外在條件不是讓人心浮氣躁就是無所適從,沒有辦法靜下心來。現在的傳媒五花八門,一條信息多種版本,給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亂。因為視聽媒體的節目都是由人製作出來的,反映了製作人的曆史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如果消費者不能以一種分析批判性的觀點去篩選和過濾所接受的信息,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媒體洗腦。
知識老化快,以自然為宗師。世界上的幾億人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間,也生活在不同的心理層麵上。無論居住在什麼國家,過什麼樣的生活,所有的人都逃不脫世間的三種苦難。由於每一個物理空間與心理層麵都有其獨特的問題,所以人在進入一個新的階層後很快就會麵臨新的煩惱。一旦心裡沒有了安寧,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權貴富翁所經曆的痛苦都是一樣的,後者隻不過是把自己關在深宅大院裡麵痛苦罷了。都市生活將人與自然隔離。時至今日,都市化的生活成了一種時尚,也成了一種無奈。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及社會工業結構的演變,也由於中國大陸城鄉之間在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異,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大都市,或求學,或工作,或體驗多元文化,或追求快節奏,更方便,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容易將自己禁錮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與大自然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現代都市人很容易得躁鬱症是與城市的環境,特彆是工業噪音有關的。每當走在繁忙大街上的時候人就會下意識地將聽覺功能關掉而轉向自己的思想去聽腦子裡的念頭講故事,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長期與心裡的念頭為伴的人會與外界的物理環境產生了感官上的隔離,出現聽而不聞的現象。現在還有多少城市人能聽得見大街上人為的工業噪音呢?幾年前,李放鴿從多倫多搬到溫哥華以後先在我工作的大學裡住了一段時間,不久就在西區靠近內海灣的一個社區找到一個喜歡的公寓搬出校外了。記得在找房子的時候,放鴿曾碰到一個年輕房客,他在二樓的公寓麵對一條繁忙的馬路。放鴿問他閒不閒吵,他說不會呀,已經習慣了,聽不見的。放鴿當時沒太在意,隻是覺得奇怪,他怎麼就聽不到外麵的噪音呢。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很有可能他腦子裡的念頭所發出的聲音比大街上車流的聲音還要大呢。很多人整天在工業噪音的陪伴下為生計奔忙,心是跟著念頭走的,所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念頭的操縱。現在不少大都市經過環保治理,也有綠地碧水,也有花香鳥語,可人們整天東奔西忙,時時都更惦記著更富更高更強,心完全靜不下來,哪裡還會注意到自己與山水草木,花鳥蟲魚之間的感應呢?對這樣的心態,放鴿以前是深有個人體會的。從國內到國外,放鴿先後在中國大陸及加拿大的好幾個大城市學習工作,生活居住過,隔幾年就換一個地方,真是忙不甚忙,從無歇息。後來工作告一段落,在溫哥華閒居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放鴿與紐約的一家學術類出版社簽了合同,將幾年前的論文整理成書,並儘量抽空參加一些她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溫哥華氣候宜人,依山環海,風景秀麗。放鴿時常被其好山好水,茂林繁花所感動,又開始習悟禪道,性情也平和了許多,不再像以前工作求學時那樣急躁匆忙。有一天在網上查閱唐詩時,放鴿注意到有給詩人王維的[鳥鳴澗]的配音畫,就打開來看了看。也不知為什麼,一句充滿禪趣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被配音者吟誦得鏗鏘激昂。放鴿當時猜想,這人恐怕是住在某個都市的高樓裡吧。
知識老化快,法寶是學習。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變化難測的世紀,這是一個催人奮進的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替日新月異。希望、困惑、機遇、挑戰,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之中。抓住機遇,尋求發展,迎接挑戰,適應變化的製勝法寶就是學習——依靠自己學習、終生學習。學習已變成隨時隨處的必要選擇。掌握、了解新知識、新信息,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形成自學能力,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依靠自己學習的堅定信念,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實際工作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在我們這個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每個人既有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過時,因此要“不斷充電”、“知識保鮮”。自己得了病,對症下藥,涉及到以前學過的零零碎碎的化學知識,初中和高中的都還遠遠不夠,要搞清病理,采取某些方法達到健康的目的,這就需要繼續學習。專業技術人員、經理人和一切渴望成功的人們正借助各種機構不斷充電,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對成功和效益的內心追求使得學習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在我們這個時代,學習正象一日三餐一樣成為我們生存的必需。網上生活五花八門,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革命。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簡稱ncre)一級一級b、一級ffice、一級ffice。考核微型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使用辦公自動化軟件及因特網的基本技能。0019《計算機應用基礎》或《計算機應用技術》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ncre)一級合格證書。ncre二級語言程序員設計c、visualbasicvb、visualfaxrovf、java、c++數據庫程序設計aess。考核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使用一種高級計算機語言[包括qbasic、c、fortran、foxbase、visualbasicvb、visualfaxrovf]編寫程序以及上機調試的基本技能。0342《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理論考試、實踐考核)ncre二級c語言程序設計(筆試、上機)合格證書。ncre三級“c技術”、“信息管理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c技術”考核c機硬件組成和s操作係統的基礎知識以及c機使用、管理、維護和應用開發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術”考核計算機信息管理應用基礎知識及管理信息係統項目和辦公自動化係統項目開發、維護的基本技能。“數據庫技術”考核數據庫係統基礎知識及數據庫應用係統項目開發和維護的基本技能。“網絡技術”考核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及計算機網絡應用係統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2319《微型計算機極其接口技術》和2277《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兩部分)ncre三級c技術(筆試、上機)合格證書。ncre四級考核計算機專業基本知識以及計算機應用項目的分析設計、組織實施的基本技能。我國主創發明的“天河一號”計算機,每小時運算700萬億次,成為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不僅僅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在知識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人們的學習觀念亦產生了革命。英國《獨立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教育產業正出現一些全球性的變化,全球出現了終身學習的趨勢。教育正變成持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從5歲至22歲間一次完成的過程。科學知識隻有尊實、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對生產的發展、生活的改善、教育之功能、事業之發展乃至社會的變革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科學事業的發展,科技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科學盛大,決不緣於一朝”。所以要有一個培養人才以發展科學的長期教學規劃。有“淺顯”的普及,也要有“高深”的提高,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學習知識提升人的素養,而不是掌握知識本身。學就是為了會學。境隨心轉是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