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文紀以為,時文此去有幾成勝算?”褚亮看向一旁的李剛問道。蕭瑀,字時文。
“希明你這是明知故問了,在君上麵前,誰敢言有勝算?我們這些人中,或許隻有玄成能在君上那裡討些便宜。但,他不會出手。”其實按照李剛想法,大家應該先在一些事情上達成共識,然後再由魏征帶頭進諫。
但大家對於內閣的運作模式還有些搞不清楚,另外有一些事也沒有辦法在內閣內部通過。
就比如蕭瑀的主張,主張寬待佛門一事,拿到內閣內部討論肯定不會通過,所以蕭瑀隻能自己去皇上那裡進諫。
魏征不出頭,理由很簡單,他作為內閣之首,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為一談。如果他要進諫,肯定要在內閣討論通過後才會遞上去,私底下打“小報告”,魏征丟不起那人。
其實說白了,魏征是薑萬鈞脖子上的一把鎖,而內閣又是魏征頭頂的一把鎖。
魏征進諫是一定會進諫的,不過他不會亂用自己手上的權利。
現在無數人在等著內閣發聲,包括薑萬鈞。魏征自然要好好準備一下才行,這第一道“內閣令”肯定是要登載到報紙上去的,甚至將來會載入史冊。
為了一群和尚,浪費這樣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除非魏征瘋了。就算魏征瘋了,薑萬鈞也不會簽字批準。
而薑萬鈞拒絕簽字的後果是什麼?
魏征但得還要點臉麵,都會掛印辭官。
人家一對君臣,原本打算譜寫一段明君名臣相親相愛一輩子的“愛情故事”的,要是被人從中給攪黃了,那個人一定會很慘。
站在李剛的角度,他也不希望內閣的權威性蒙塵。
薑萬鈞曾說過,他希望內閣呈上來的每一份奏疏都是有質量的,經得起曆史檢驗的,將來可以留給後人,供他們學習和參考。
對於文人來說,“教育後人”這四個字擁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更不用說還可能用來教育後世之君,這是一件值得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事業。
褚亮和蕭瑀沒有聽過薑萬鈞過去說過的那些話,所以他們不會明白,魏征等人心中的那一股堅定的信念。魏征等人也不會和他們說,說出去就沒意思了。
宮寧命太監將薑萬鈞剛下達的旨意送到內閣備案來了,經過備案後的旨意,薑萬鈞或內閣成員均可以在事後進行查閱。除非薑萬鈞明確表明需要保密,那樣的話備案後會直接封存。但在記錄上會留有底根,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封存了一份秘旨。
這種旨意並不能稱之為詔書,隻能算正式的文書,主要是傳達皇帝的意思,比如對一些政務做出“指示”等。正式的詔書或製書一定會由內閣簽字,然後才能昭告天下。
褚亮看到這樣一份旨意,頓時心裡涼了半截,他已經能夠預感到蕭瑀要無功而返了。
再說另一邊的薑萬鈞,到了立政殿,隻見長孫正在教小蘭讀書。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長孫教得很認真,可惜,“學生”卻是一臉“憂傷”。
小蘭都要哭了,她想出去玩,丫丫已經叫人過來叫她好幾次了,偏偏皇後娘娘不許,還揚言,如果丫丫再敢來搗亂,就罰她去抄書。
小蘭很後悔,早知道這樣,繼續當丫鬟好了,才不要當什麼九嬪。
見到薑萬鈞進來,小蘭如蒙大赦,丟下長孫就去薑萬鈞告狀去了。
“君上,皇後懷不上孩子賴小蘭,說是小蘭給嚇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