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萬鈞笑了下什麼都沒有說,大家也都沒有聊下去的興致。
中午,宮內準備了膳食,十位考生中隻有許敬宗少少吃了一點。
又過了一個時辰,隨著最後一位考生放下筆,香爐上的香剛剛燃儘。
宮寧將十份試卷收上來,放到了禦案上。
十位考生被帶下去休息,成績等一會兒就會公布。
薑萬鈞抽出褚遂良和於誌寧的試卷大致看了一眼。
褚遂良畢竟跟在薑萬鈞身邊有一段時間了,所以能夠摸清薑萬鈞的心思,從試卷上便能體現出來。
“以人為本”,這是褚遂良文章的主題,這與薑萬鈞的“重民思想”高度契合。
而於誌寧的文章,著重點在“以孝治天下”,這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內核之一。
兩人都選擇將奏疏寫給了楊廣,但薑萬鈞隻能說,中規中矩,並沒有給他眼前一亮的感覺。
薑萬鈞看過之後遞給了魏征,儘管他負責排名次,但還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的。
接著薑萬鈞又看了看劉洎等人試卷,同樣沒什麼新意,直到看到房玄齡的文章,薑萬鈞這才來了興趣。
房玄齡這份奏疏開始以,諸葛孔明的《出師表》作為切入點。
表麵上看,房玄齡這道奏疏是寫給了劉禪的,但結合現在的天下格局,這道奏疏對大寧和李唐都有一定值得借鑒的地方。
而且這奏疏中,並不全是批評,其中很大篇幅都是稱讚。
拋開這些值得稱讚的地方,剩下的自然就是不太妥帖的地方。
文章中薑萬鈞隱隱嗅到了一點點“以法治國”的味道。
房玄齡在文章中說,自古帝王們往往都困在宮內,如果想要讓自己的聲音傳遍天下,必須推行切實可行之法,這樣才能彰顯“君權”的作用。如果意誌不統一,法度混亂,大家便會忽視皇帝的存在,統治也就不穩固了。
同時房玄齡又提到皇帝必須要以身作則,光有法是不行的,法度不能是一紙空文。一切規則、法律必須有效運作,否則上行下效,法就等於不存在了……
據說那李元吉當街將百姓當成活靶子射殺玩,李淵知道後最多隻是訓斥兩句,甚至還會責備李元吉身邊的近臣不作為。
不知道房玄齡是不是有感而發,皇帝,皇子都這般行事,讓天下如何去遵紀守法呢?
看了兩遍,薑萬鈞這才將房玄齡的文章遞給魏征。
再拿起杜如晦的試卷,薑萬鈞再次心中一震。
房玄齡選擇將奏疏寫給劉禪已經出乎了薑萬鈞意料,沒想到杜如晦的奏疏是寫給魏王的,不是曹魏,是戰國七雄之一,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改革變法強大起來的國家。
杜如晦主要強調的是人才的重要性。
魏國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吳起,商鞅,孫臏,張儀等等。
田子方就曾評價魏武侯“富貴者驕人”。
為了這事,魏武侯還質問田子方是貧賤者驕人還是富貴者驕人。
田子方說“隻能是貧賤的人能對人自高自大,富貴的人怎麼敢對人自高自大呢!國君如果對人自高自大,那麼就要失去國家,大夫如果對人自高自大就將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國家的人,沒有聽說有人用國君的規格對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沒有聽說有人用大夫的規格對待他的。貧賤的遊士,言語不中聽,行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離去罷了,到哪裡去不能成為貧賤的人呢!”
這是反諷,但卻正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