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建造新式艦船是很有必要的……”薑萬鈞為了轉移褚遂良的注意力,也隻能給他找事做了。
薑萬鈞一聲令下,宮寧帶著人把宮內藏書館裡涉及到造船類的書籍都給搬了出來。
然後薑萬鈞帶著褚遂良兩人就開始查找有用的東西,有關於海上氣候的,有關於海上航道的,雖然資料不多,但對於現在的大寧來說卻是極為珍貴。
褚遂良明知道皇上耍賴,卻也無可奈何。
不過忙起來之後,褚遂良也顧不上那些。
薑萬鈞翻找著資料,還真讓他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當年倭國派使者來過大隋,不過可惜,記載比較零散,有用的東西也不多。
這給薑萬鈞提了個醒,未來如果有外國人想要學習中原文化,他要多留神才行。
作為天朝上國,不能小氣,但也不能做冤大頭。
薑萬鈞不挑食,拿技術來換,沒有技術用礦產資源交換也行,實在什麼都沒有,一些種子也湊合。
種子?
對了,怎麼能忘了占城稻呢?耐旱,早熟,與晚稻配合便成了雙季稻,江南既然已經收複,必須儘快安排上。
薑萬鈞差點忘了這一茬。
現在人口還沒到以現在的土地養活不起的份上,但如果糧食的產量增加了,正好可以抽出部分勞動力發展工業。
想到這,薑萬鈞立即寫信給丘和,稻種的事由丘和來負責。
寫好了信,薑萬鈞突然又有些猶豫了。
丘和固然是合適的人選,但用巴蜀之地做試點恐怕不妥。
首先那裡本來就不缺糧食,百姓積極性不會高,強行推廣反而不美。
其次,巴蜀的糧食往出運太困難,交通不便。而且周圍羌人和獠人還有些不太和諧,萬一西南有變,大寧的損失就太大了。
第三,丘和歲數不小了,身體還硬朗,但也不能一直讓他在巴蜀熬著。
薑萬鈞越來越覺得內閣需要丘和這樣一個和事佬。
最後一點,這是一筆巨大的功勞,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誰獲得了這個功勞,可以吃一輩子老本。
薑萬鈞不是舍不得把功勞給彆人,而是覺得最好利益最大化。
想來想去,薑萬鈞最終決定,肥水不流外人田,把這個功勞給賢妃施一塵。
施一塵掄才大典走到了最後一輪,明明應該成為前三甲的,最終卻被他一句話給剝奪了。
彆的妃嬪有功勞可以賞賜她們的家人,施一塵連個家人也沒有。
薑萬鈞多少覺得虧欠她。
試驗可以在皇莊裡進行,自己也可以盯著點。功勞給了施一塵還有一個好處,為未來女子為官打下基礎。
在掄才大典中,施一塵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如果能夠再獲得優質稻種的加持,那麼在道德上,施一塵便也無人敢指摘了。再有他這個皇帝背書,身份和家世也不再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