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如果換一個人來遼東坐鎮,結果會如何?
或許因為“仁慈”,下不去手,自然也就搜刮到這麼多財富,無法用最短的時間建好這座皇城;而能下得去手的,一定會被高句麗忌憚,被李唐的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憚,結果就是處處掣肘。
一旦頂不住壓力,要麼淪為高句麗的傀儡;要麼被逼反。
李元吉就不一樣了,都知道他不學無術,不管他乾出什麼出格的事,在外人看來都不會覺得奇怪,還會被人輕視。正因為這樣,他才可以做到現在這種程度,最後便宜了李世民。
李世民在召集群臣議事。
左邊裴寂,封德彝,竇抗,虞世南,姚思廉,薛元敬,顏相時,孔穎達,蓋文達,蘇世長,張儉,張公瑾,劉正會等。
右邊李孝恭,李績,尉遲敬德,李大亮,張亮,侯君集,段誌玄,劉弘基,李開道,柴紹,執失思力,薛萬鈞,薛萬徹等。
這些人就是李世民現在的班底了。
合心意也好,不合心意也罷,李世民接下來隻能依靠這些人。
在來遼東的路上李世民已經大致有了一些想法。
張儉,執失思力去拉攏草原上的部落;孔穎達,柴紹兩人則去與士族接觸,爭取獲得他們的支持;蘇世長,李開道出使高句麗……
李孝恭,李靖,尉遲敬德等負責整軍備戰。
通過這一次洛陽慘敗,李世民汲取了教訓,光有堅固的城池是擋不住寧軍的,與寧軍比起來,大唐唯一有一拚之力的是機動作戰。無論是“大將軍炮”還是“龍衛”,都不擅長遠距離機動作戰。唐軍可采用靈活的戰法,避實就虛,避重就輕,來抵消寧軍的裝備優勢。
現階段大唐要以自保為第一要務,不需要能戰勝大寧,隻要具備一定的反抗能力,大寧便不敢輕舉妄動。
接下來的任務是在能自保的同時,有餘力向東、向北擴張,最終吞並高句麗,新羅和百濟。
如此一來大唐便擁有了戰略縱深,可進可退。到了那時候,大唐才具備與大寧一較高下的資格。
至於再往後如何去與大寧抗衡,李世民也沒想到更好的辦法,但他不急,也不能急。當初大隋是何等的強盛,結果短短幾年時間便灰飛煙滅了,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的清?
與群臣進行了一番商議後,李世民力排眾議,決定向大寧派出使團求和。
沒錯,就是求和。
儘管大寧似乎並未做出兵進遼東的打算,可是遼東這邊人心惶惶,如果李世民不能儘快穩定住民心,還談什麼發展?
彆看下邊的群臣一個個嚷嚷著要為他效死,但心裡是怎麼想的,那就難說了。
李世民清醒的認識到,現在不是矯情的時候,他必須主動做出讓步,來穩定人心。
李世民為求和談判設置了一條底線,他願摘掉唐皇的稱號,降為唐王,並送質子到長安。反正有李秀寧在,他的兒子送過去也不會有事。
如果能夠得到薑萬鈞的背書,不僅有利於穩固他在遼東的地位,同時在和高句麗談判的時候,也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現在的問題是,薑萬鈞會不會答應他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