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這也正是我擔心的。韋,裴,柳,薛幾家,他們已經決定,未來家族會交給年輕一代來打理,自己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養老,不再過問家族的事。”鄭弘知道,這是那幾家在以退為進,故意推出幾隻“替罪羊”,但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卻是不容忽視的。
韋,裴,柳,薛幾家或許可以保證自己能夠控製得住家族內部的局勢,可是下邊的那些世家,是否有他們的智慧和手腕呢?一著不慎,下邊的那些世家便有倒懸之危。
一旦下邊的世家因為變革而倒塌,整個世家門閥的體係都會受到重創。
要知道,所謂的“五姓七望”,其實最關鍵的是世家們自己認可這個體係。
“五姓七望”隻是領頭羊,身後跟著的是一個龐大的羊群。
因為有羊群存在,領頭羊存在才是有意義的。如果羊群都沒有了,領頭羊除了自娛自樂,還能有什麼意義呢?
等到其他世家不再支持這個世家門閥體係,“五姓七望”衰落將成為必然,縱使他們富可敵國,可也擋不住鋒利的刀兵。
在魏征剛才做的內閣工作報告中,世家所擁有的巨額財富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雖然這彰顯了他們的“尊貴”身份,但也是將他們架在火上烤。
不僅外頭百姓會對世家的財富眼熱,家族內部也會有人心裡不平衡。
事實上,世家所擁有的財富中,如果再細分一下就會發現,人數占據多數的旁支,在財富中所占的比例卻是相當低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眼下對於世家的旁支來說,“不均”和“不安”兩項都占全了,禍患自然也就被埋下了。
就在崔禮等人交談時候,魏征恰好也和薑萬鈞提到這句話,不過魏征將後邊的一段話也給補全了。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是季孫準備伐顓臾時,孔子說的話。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是過去很多文人士大夫的主張。
薑萬鈞最開始對此嗤之以鼻,比起“文德”,他更願意相信“武德”。
不過後來薑萬鈞慢慢發現“修文德”是有用的,文化認同,理念上的認同非常重要。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族,一個人,武力威懾的時效性很短暫,反而是文化理念上的認同感更長久,而且也容易促進團結。
就以薑萬鈞自己舉例子來說,圍繞在薑萬鈞身邊的這些人,有多少是攝於他的武力才追隨他的呢?
彆人薑萬鈞說不準,但像魏征,李綱,褚亮等人,與其說攝於薑萬鈞的武功,不如說他們認可薑萬鈞的治國理念,這就是“修文德”的帶給薑萬鈞的好處。
但隨著薑萬鈞的成長,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修武德”也好,“修文德”也罷,其實歸根結底是建立起一套“秩序”。
天有天的秩序,地有地的秩序,人也該有人的秩序。
隻有這樣,才能集齊“天時”,“地利”,“人和”。
“修文德”就好比在院子裡修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修武德”就像那高高的院牆和守衛;而秩序則像一張“告示”,告訴人們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將會受到懲罰,哪些是該做的,做了有獎賞。
當人人都開始遵守“秩序”的時候,這天下也就太平了。
反之,在秩序缺失的情況下,戰爭將將常常伴隨左右。要麼在打仗,要麼在準備打仗。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這是孔子為“季孫伐顓臾”做的總結,魏征深表讚同。季孫之憂在內部在外,大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大寧的外敵不可不防,但“蕭牆之禍”更讓他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