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這麼一說,馬周心裡舒服多了。
可緊接著他又搖了搖頭,“陛下雄才大略,可不是我們可以妄加猜測的。賓王這次來,是想聽聽王兄對寧軍的一些看法。”
馬周今天在顏府,聽到最多的就是關於大寧軍的討論。
似寧軍這般,完全脫離生產,隻為打仗而生的武裝力量,在過去的時候是無法想象的。
光是財政上的消耗就是一筆天文數字,所以顏師古說皇上“窮兵黷武”並不是無的放矢。
可當馬周稍微了解到寧軍的一些情況後,他敏銳的察覺到,這裡邊並不簡單。
……
就在馬周找上王玄策的時候,薑萬鈞正在書房裡處理著政務。
房玄齡的一封奏折引起了薑萬鈞的注意。
在奏折中,房玄齡提出了設立駐外機構這樣一條建議。
房玄齡之所以提出這樣一條建議,是因為當年薑萬鈞為了給李唐上眼藥,所以大寧曾經取消了周邊各國向大寧上貢。
這就使得,朝貢體係缺了一角,已經名存實亡了。
大寧不差錢是不假,但這個朝貢體係的存在,是確立君臣關係的重要標誌。
雖然大寧不要,對方也不敢不給,但意義卻是不一樣的。
薑萬鈞作為一國之君,當然不能出爾反爾,所以房玄齡想到了一個補救的辦法,那就是派駐代表,駐紮到各藩屬國中去,監督各藩屬國施仁政,行使宗主國的權利。
大寧作為宗主國,當然不能看著藩屬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是嗎?
房玄齡主張,先拿遼東做試點,李世民既然已經稱臣納貢,那就趁熱打鐵。
哪怕沒有撈取到實際好處,為了大義的名分也是值得的。而且他還主動請纓,要去遼東。
看到這樣一封奏折,薑萬鈞非常欣慰。
眼看大寧周邊已經有了亂象,房玄齡等人表麵上什麼都沒說,但在暗中卻都在思考著對策。
房玄齡將第一刀砍在遼東的身上,想必也掙紮過,但他還是決定這麼做了。
比起顏師古的“無病呻吟”,房玄齡提出來的建議則是非常有建設性的。薑萬鈞接納不接納那是另外一碼事,起碼可以作為參考,同時這也說明房玄齡是動了腦筋的。
可惜,李世民不是那麼容易吃虧的。這也正是房玄齡主動請纓的原因,他也知道,換成彆人去了遼東,跟本無法左右遼東的局勢,搞不好還會和李世民鬨翻,那就得不償失了。
正要合上奏折的薑萬鈞突然停住了。
他看到了自己昨晚在草紙上寫下的兩個名字,王玄策,馬周。
王玄策就不用了說,他的未來在河西。
而馬周,或許可以送去遼東試試。
不說彆的,馬周昨天能夠借著士子圍攻崇仁坊的機會,站到自己麵前,說明他還是有幾分急智的。
才華橫溢,雖說自負了些,但李世民應該會很喜歡吧?
薑萬鈞不需要馬周做太多事,他隻要協助李世民將遼東治理好,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