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在折子上,表達了自己的擔心,不少中原以外的文明正在“借屍還魂”,吸食華夏文明的血液。
這也算是人性使然吧,自私和貪婪,可以讓人拿起武器,也可以讓人丟掉臉皮。
薑萬鈞早就明白,並不是每一顆種子都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但怎麼去區分種子的優劣卻是個大麻煩。
由誰來主導?
又由誰來監督呢?
而通過渤海公主剛才的話,墨蒅想到一個字,那就是“禮”字。
實話實說,薑萬鈞很早以前對這個“禮”字,真沒太重視。
現在才突然發現,其實“禮”字,才是過去幾千年凝結出來的“結晶”。
華夏文明的內核就是“禮”,君臣,父子,夫妻,鄰裡,鄉親,同事,師生,長幼……
世界萬物,就沒有“禮”字解釋不了的。
它不僅被所有中原人所接受,凡是受華夏文明所影響的周邊區域,也都認可這個“禮”字。
禮,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
甚至可以說,人隻有兩種,一種是“有禮之人”;一種是“無禮之人”。
國家也隻有兩種一種是“禮儀之邦”;一種是“無禮蠻荒”。
“讓高士廉來洛陽。”墨蒅吩咐道。
薑萬鈞需要為野蠻生長的“荒草”們製定一套行為規範,這套行為規範的重點,就在這個“禮”字上。
“是。”赤牛立即下去安排去了。
禮法,禮法,“禮”即是“法”。
也難怪後世之君,把“禮法”抬到了那麼一個高度,甚至到了病態的程度。
這東西太有助於皇權統治了,如果薑萬鈞不是穿越者,他也會忍不住順著這條路走下去。
但現在他知道,禮法隻能是地板,絕對不能成為天花板,禮法成為天花板的那一刻,華夏文明也就被禁錮住了。
如何讓禮法心甘情願老老實實的當地板,而不是天花板呢?
這需要薑萬鈞好好想一想,先和高士廉談一談,回頭再和魏征等內閣宰相們研究研究。
爭取把地基夯實,絕不能讓它們飄起來禍害人。
“大寧的皇帝開始重視禮法了……”不知道放出這個消息之後,會不會讓某些人老淚縱橫。
想到這裡,薑萬鈞意味深長的笑了下,他想到了一個不錯的主意。
不如讓大寧以外的世界都認真學習“禮法”吧!
而大寧作為禮儀之邦,聖天子的子民,自然要學習聖天子改良後的“禮法”。
找個時間要和恒晨和尚聊一聊,和尚不僅要禮佛,也要研究研究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