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天琴號能像中子戰星一樣,把誇克質材料堆得更厚,如此才能在量子世界形成物質駐波壁壘,這種東西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擋這種來自量子世界的衝擊,就如同中子戰星一樣,挨了一發全同自旋打擊隻脫一層皮。
好在,全同自旋打擊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瞬發,它顯然有“上發條”和“鬆發條”的過程。
雖說電子戰艦在此前就上好了“發條”,但在“發條”釋放力量的時候,也有一個過程。
而正是這個過程,讓處於第三人稱駕駛狀態的人類感知到了。
一直集中精神的駕駛員們首先察覺到電子戰艦的宏電子出現變化,它原本是被微觀電子形成的電子雲包裹著,而就在前一刻,駕駛員們忽然察覺到它居然出現了微觀自旋屬性,數值是1/2。
這樣的變化立刻讓駕駛員們警覺,在以往的觀測中,電子戰艦的宏電子要麼是靜止狀態要麼是自轉狀態,可沒有過自旋屬性。
如今忽然出現這種屬性,必定有古怪。
人類駕駛員很快意識到不對勁,然後在電光石火之間完成觀測信息的分享,而後處在主駕駛位置的駕駛員立刻有了判斷,然後在天琴號智能係統的輔助下完成信息處理,並將指令變成信息發送到天琴號控製係統上,讓天琴號作出下一步動作。
他們早就知道,電子戰艦由一顆宏觀電子和一顆微觀電子組成的戰艦,而這兩顆電子的自旋滿足共用電子對關係,其自旋屬性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相互之間有相互咬合的齒輪在量子世界聯動著。
而現在,“看”到電子戰艦出現變化,人類的駕駛員們對它的認識又加深了許多。
他們“看”到,微觀電子的那種奇特自旋特性居然出現在宏觀電子上,就好像被微觀電子通過某種方式將微觀特性傳到它身上一樣,很像小齒輪帶大齒輪的方式,宏觀電子是大齒輪,它們仿佛一大一小兩個互相咬合的齒輪。
而且現在微觀電子實際上已經拉滿了發條,電子戰艦已經處在“發條繃緊”已經釋放的狀態,這個過程比上發條要迅速很多,可在逆天的第三人稱駕駛視角眼裡,仍然如同慢動作一樣,讓人看得真切!
“一種與微觀電子自旋有關的打擊方式!果然是電子戰艦的殺手鐧!”
逆天的觀測手段讓人類駕駛員獲得了正確的信息。
但情況非常糟糕,電子戰艦在“瞬移”方麵比天琴號遠,打擊範圍還是比天琴號廣。此刻天琴號雖然也完成了量子放逐打擊的準備,但卻夠不著電子戰艦。
被先手了!
怎麼辦?
現在往後方發動量子宏隧穿進行規避還來得及,但似乎不需要後退!
一瞬間,身為主駕駛的嶽淵便有決斷。
天琴號不能退,相反,要跳過去,跳到電子戰艦臉上去。
這樣的判斷不能問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與之商議,因為這樣的交戰反應時間極短,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第三人稱駕駛模式實在太變態、量子宏隧穿技術太強大,處在全同自旋打擊範圍內的戰艦壓根就沒有反應時間。
曲速肯定是不行的。
而之所以要調到電子戰艦臉上,那是根據天琴號量子放逐打擊判斷的,當然也有一些賭的成分。
量子放逐的範圍是六十個天文單位左右,半徑差不多三十個天文單位。而這種範圍性打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打的時候不會把自己所在位置囊括進去,至少天琴號不會,要不然就相當於自己打自己了。
那麼電子戰艦的全同自旋打擊也不可能把自己納入打擊範圍。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但也有後發先至的說法。
天琴號就是在電子戰艦發動全同自旋打擊之際,瞬移到它臉上給它來一發量子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