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又該404︶。:了。
第二天,國朝每月逢五是大朝會,五更天不到,皇宮大殿內便是燈火通明。
大臣分文武兩邊站立,涇渭分明,文臣右,武將左。
現在大涼王朝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文武大臣都很輕鬆,大朝會基本上就是走個形式,如果有事早就在內閣裡解決了。
有資格上朝的官員很多,每個人都與相熟的同僚小聲交談,但架不住人多,嗡嗡嗡嗡,聽的前麵幾個內閣大臣剛要訓斥。
便聽小黃門大喊一聲,“陛下臨朝,百官跪迎。”
隨著小黃門的聲音,大殿後方身批日月星辰明黃色龍袍的隆慶帝緩步而出。
隻見隆慶帝四十多歲,麵容堅毅,留著八字胡,身軀孔武有力,勇武非常。
相傳隆慶帝年輕的時候作為太子巡視邊關與韃靼人相遇,隆慶帝主動出擊,大勝而回。
聲望達到了,登基之後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將本來有點頹勢的王朝治理的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繁榮昌盛到了極點,有如鮮花錦簇,烈火油烹。
中國古代王朝從來都是開國皇帝強勢無比,之後軍隊都會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文官集團上位,打壓武將,進入皇權與文官集團的爭奪權利的鬥爭中。
隆慶帝就是和朝臣的鬥爭中勝利的一方,堪稱一言九鼎,最討厭的就是黨爭。
前些年隆慶帝有感漢人軟弱,儒家的君子六藝隻剩下了一堆所謂的經典,還都是篡改的。
《穀梁傳》大行其道,奉行什麼親親相隱,《公羊傳》卻沒什麼市場,氣的隆慶帝恨不得再來一次焚書坑儒。
隻留下《公羊傳》這樣宣傳君子之仇,九世而報,奉行大複仇主義的書籍,可畢竟治理天下還需要文官來治理。
《公羊傳》已經不符合現在文官的利益,隆慶帝也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喜好,不然又該有腐儒滿嘴噴糞了。
隻好強行通過法令除了軍隊裡的弩不允許流傳,私自鑄造,否則發現便也謀逆論處之外,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甚至於弓箭都不禁止。
以希望於能讓百姓恢複漢唐盛世的風采,人人如龍,讓漢人的脊梁挺起來,恢複血勇之氣。
不希望再出現蒙古韃子,女真通古斯野豬皮把漢人當兩腳羊肆意殺戮,甚至明末的時候發生過,五個女真人把二百多個全副武裝的明軍追的滿山跑。
連回頭一戰的勇氣都沒有,投降之後對待前同僚,卻又人人悍不畏死,甚至於發生過成建製投降的明軍攻城略地起來,戰鬥力悍勇之氣比蒙古人都不遑多讓。
這讓隆慶帝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隆慶帝就不想,隻能寄希望於天下布武,讓百姓可以不怕各種潑皮無賴。
有大臣上書反對,理由是“俠以武犯禁”,隆慶帝回複,那就讓錦衣衛大理寺去把犯事的抓了就好了。
吃飯還可能噎到呢,人豈能害怕被噎到就不吃飯了,簡直就是因噎廢食。
又修改了律法,第一條就是讓漢朝延續了四百年國運的“殺人償命”。
但決鬥除外,奴隸仆役這些都不是自由民除外,意思是殺了就殺了,無所謂。
你要是行俠仗義甚至於有獎勵,假如有潑皮闖你家偷盜,威脅反殺無罪,絕不會出現什麼防衛過當這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