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東北就更不用說了,朝、倭徹底投降,如今雖然國名尚在,但基層實際執政的都是明朝派去的官員。
尤其是隨著書院的建立,再加上之後的移民、通婚,隻需幾代過後,就能徹底融合、同化。
往南...
現在滿剌加海峽都在大明的掌控之下,舊港在今年也設了宣慰司,還有毛線可打?
現在想要做到他自己心中的封狼居胥,恐怕隻能一直往西打,在海上想想辦法。
這些其實交給鄭和去做足矣,畢竟鄭和的功績,那也是他朱棣的功績。
沒有朱棣的知人善任,如何能有鄭和的威儀四海?
但這裡麵,卻有一個不能不去考慮的變數——蘇謹。
以這小子的一貫尿性,若是路上有人不服,朱棣才不信他會好整以暇的給人家講道理,八成一個不順眼,順手就給人家滅國了。
那可不行啊!
這國是蘇謹滅的,還是鄭和或者他朱老四滅的,那能是一回事嗎?
尤其鄭和還是蘇謹的學生,將來麵對他家先生的時候,敢上去搶功嗎?
不行,我得親自指揮,至少不能讓謹弟動作太快!
想明白一切的朱棣,這才開始急著培養朱高熾處理政務的能力,好讓他能放心遠征四海...
就是不知,若是讓沿途那些國家知道朱棣的想法,會不會嚇得瑟瑟發抖之餘,怒斥其不乾人事、不當人子?
好,你清高,你要當千古一帝,那我們算什麼?炮灰嗎?
不管他們到底是什麼感受,曆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某些人的呻吟而停止滾動,隻會無情的碾壓過去,一直向前。
就在朱棣琢磨著,第一個受害者選誰的時候,有個炮灰卻主動撞了上來。
陳祖義。
他倒不是完全沒腦子,哪怕再膨脹,他也不敢直接對大明的艦隊發起衝鋒。
那不叫衝鋒,那叫活夠了。
他很雞賊的把目標,盯在了那些被護衛的商隊上。
西洋艦隊百餘艘,其中百丈長的寶船有兩艘,一艘作為旗艦,另一艘作為備用,寶船並不直接參與交戰。
畢竟作為這個時代的航空母艦,總不可能用來打海盜吧?
負責作戰的還是那四艘四千料戰艦、十二艘兩千料戰艦,以及那五十餘艘風帆快艦。
這是蘇謹和朱棣商量之後,定下來的艦隊規模。
在遠海交戰,其實風帆快艦的作用要遠遠高於巨艦。
無論是追擊索敵、還是轉戰布局,其機動性才是獲勝的戰場利器。
最重要的是補給,一味地增加數量,隻能拖累後勤。
朱棣最大的優點,就是聽得進去人話。
他知道自己於海戰一道遠不及蘇謹,所以壓根沒瞎摻和,一切照辦。
要是換做他爹來,那必須是越大越好,小蘇的意見可以聽,但必須和咱一致才行...
這次遠航的夕陽艦隊,實際能用於作戰的戰艦,不過區區六七十艘。
大部分的巨艦其實都是貨船,載滿了用於邦交的禮物,絲綢、珠寶、瓷器、鮮貨數不勝數。
陳祖義不敢打大明巨艦的主意,但他的視線卻盯緊了那些一同出行的民間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