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朱能發報,讓他將手裡的部隊交給李彬。”
平定安南之後,朱能一直帶兵往西清剿黎季嫠的叛軍殘兵,屢立戰功。
但現在交趾已經逐漸平定,去藩設府,不再需要大軍維穩。
相應的,朱能更多是在做一些剿匪的工作,對於這樣的領軍大將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
至於剩下的剿匪工作,交給豐城侯李彬足矣。
與朱能一起調動的,還有其麾下三萬大軍。
這三萬大軍並未全部投入剿匪中,更多是負責升龍衛和清化港衛的防備。
如今這兩個衛所的士卒已經全部到位,初步的訓練也已見成效,足夠負擔起防衛工作。
更何況還有瓊州巡防司和市舶司的海衛艦隊協防,交趾內外海陸安全無虞。
接到調令後的朱能,本應退回廣西邊境,然後沿著滇路進入烏斯藏,最後出境接防卡契。
但朱大將軍顯然沒打算繞那麼遠的路,而是大搖大擺的帶著軍隊,直接從老緬斜插向北,堂而皇之的越境過路。
這種不要命的行為,瞬間對了朱棣的胃口,當即對天竺以及沿途正鬨亂子的莫臥爾下了國書——
這是我大明的防衛軍,不參與你們當地的任何戰事,但若是有誰敢騷擾,後果自負。
這句後果自負,顯然殺傷力極大。
後果,什麼後果?
很顯然,誰要是不開眼,在朱棣發出警告以後還敢出手,
那不管是誰,在哪裡動的手,這片土地未來就會變成大明的一個宣慰司。
運氣再好點,直接設府立衙。
三萬荷槍實彈的部隊,如咆哮的巨龍一般過境。
彆說朱棣早已有過警告,就算朱棣啥也沒說,甚至鼓勵他們動手,隻怕也沒人敢動。
朱棣:你動呀,你倒是動呀,動動我試試?
眾小國:不敢動,不敢動,試試就逝世...
東莫臥爾正處於戰亂,但最大的部落也不過幾千人,看著從眼前堂而皇之越境過兵的大明,嚇得趕緊回帳篷躲了起來,生怕一個不小心鬨出啥誤會。
至於以後打不打的,等大明的軍隊開過去再說。
朱能的部隊很順利的越過尼八喇的邊境,進入天竺的地盤。
就在他進入天竺境內的同時,朱棣帶著艦隊陳兵在恒河下遊,擺出隨時準備越境作戰的樣子。
這一切無疑不在警告天竺,趕緊把你們的迷之自信收一收。
當然,如果不收是最好,朱能的部隊也不用辛苦跑到卡契去接什麼防了,直接變作前鋒部隊,朝著底裡乾就完了。
路過天竺的時候,朱能確實手有些發癢。
要不是前無陛下的暗示,後有太子爺的再三警告,不許他隨意生事,他倒是真想弄點摩擦,整出點誤會啥的,好給自己動武找找借口。
不得不說,永樂朝的這些武將就是這麼尿性,一個個都不是什麼善茬,堪比唐太宗的淩煙閣二十四將。
軍功二字,落在文官眼裡那叫窮兵黷武,可在武將眼裡,那是世代的榮耀。
本以為靖難定江山後,他們就要去過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日子。
可沒想到這個世界的舞台這麼大,足夠他們去揮霍那無邊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