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鳳命絕世嫡女要翻天!
“那就得等賑災款撥下來以後嘍?可是我們要收集關於聶觴的貪汙犯罪等等的證據,那就得等他再犯的時候啊。”
南公瑾點頭說道“那是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這也算是老天爺都在幫咱們。”
司綰聽到這裡,不禁撇了撇嘴,她手不停的在下巴打轉,說道“那那些災民怎麼辦?聶觴在路上就將糧食跟賑災款吃得乾乾淨淨,那些災民可是一點也得不到啊,豈不是等死!?”
“如果我們真的拿到了證據,那些災民栽贓了,我……我也會愧疚很久的。”司綰說著。就低下了頭去。
“也隻有這一條路,這也是這幾日裡能夠成功扳倒聶觴的唯一方法。”南公瑾聳了聳肩膀,也表示沒有辦法。
司綰卻是不願意地搖起了頭,“我聽管家說,這次南方那邊是被淹沒的糧倉,南方那些村民的糧食都被一場洪水給帶走了,他們下半年能夠靠什麼吃飯,不就是靠的是那些賑災款嘛。”
“那些災民吃不飽飯,就算後麵收集到了聶觴的犯罪證據,將人拿下,可那也是後來!一旦錯過了最佳救援時機,一樣會有百姓餓死的情況發生。”
南公瑾認真地聽著司綰的話,時不時的點頭,讚同著司綰所說的話。
司綰這一點也是最讓南公瑾心暖的善良,但也是最讓南公瑾擔憂的地方。
司綰就是那種哪怕是讓自己受點委屈也沒有關係,隻要那些她想要救濟的人沒事,她都無所謂。
這一點善良是好的,若是好得有一點過頭了,這一點也是最讓司綰吃虧的地方。
上次慈善會和那群乞丐就是一個巨大的例子,南公瑾也不會允許那種情況再發生第二次。
“夫人說得是,這次洪水淹沒的地方,大多數都是老人跟孩子,青壯年都是從各地而去幫助他們的人,所以這一次……也不能夠讓聶觴得手,否則賑災款沒了,朝廷是絕對不會再撥第二次。”
“所以啊,在聶觴動手貪汙賑災款之前拿到證據是最好的!不過……若是想要拿到聶觴貪汙的證據,是不是就一定會牽扯進其他人?”
“比如……聶觴想要賄賂的官員等等的人,雖然我很想讓那些貪汙的人都紛紛下台,但是……就像你說的那樣,這就等於動了某些人的蛋糕,他們一定會反擊的,到時候……我怕夫君你會……”
後麵的話,司綰沒有說出口,她眼裡也儘是擔憂的神色。
想要隻動聶觴一個人很難,所以得從雞蛋裡挑骨頭一般將聶觴貪汙證據給找出來。
“我從不畏懼這些,若是真的動了某些人的蛋糕,他們想要聯手對付我,我也自有辦法。夫人不用替我擔心,我也定然會小心,儘量不會波及到自己與你們。”
南公瑾的話仿佛總是帶著一股魔力,讓司綰聽進去以後,心裡都感覺到異常的溫暖,覺得所有事情都會像南公瑾所說的那般,不會出任何事,就算有事,南公瑾也會頂著。
司綰笑了起來,靠在了南公瑾的懷裡。
“不過……剛才提到的在聶觴貪汙賑災款之前拿到證據,這個可能有些難度。”
“聶觴這個人極為地小心謹慎,之前與我交過無數次手,他都能夠全身而退,而我也沒不能夠拿聶觴如何,算起來他算是第一個,論這一點我倒也有些佩服他。”
“切,一隻王八龜而已,大概也是這麼多年養成王八性子。”司綰撇了撇嘴,有些不認同南公瑾那句佩服聶觴的話。
南公瑾知道司綰是不爽自己剛才的那些話,連忙改口說道“是是是,那隻萬年的王八就是不露頭,我們拿他也沒有辦法。”
“想要從這次的賑災裡找出證據來,多半也得是在賑災的中途。畢竟之前聶觴賑災那幾次,最少的都過去了一年多,以照聶觴的為人,絕對不會留下任何把柄,就算是有,恐怕也是耗時而又無用的。”
南公瑾這麼一說,司綰想想也是,如果聶觴真的那麼好對付,那麼聶觴也不會活到今天了。
就像是南公瑾說的那樣,隻能從此次的賑災中拿到聶觴貪汙的證據,可老百姓又不能不管。
“這麼想想吧……我怎麼覺得我比皇上都還要操心他子民的生活呢。”司綰忽的轉念一想,覺得還真是。
整個國裡乞丐與窮苦人家數不勝數,皇帝都沒有想著施粥等等一切可以稍稍救濟他們的事情。
也沒有想過建立公立學堂,讓那群乞丐的孩子,和窮苦人家的孩子也可以上學堂,而並非是那些富碩子弟才可以上學堂。
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代窮代代窮,隻要孩子有了改變,那麼就可以改變,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的窮人家跟乞丐了。
“夫人憂國憂民,若非女子不能為皇,夫人都能夠做得了女皇了。”南公瑾打趣道。
司綰不禁笑了起來,可是還沒笑幾聲呢,司綰臉上的笑容就落了下來。
她又想起了拿起南公瑾的話,現在想想,越發覺得哪裡有不對勁的地方。
“好了,先不說這個了,聶觴出發賑災地是什麼時候啊?”司綰問道。
“大概後日就會出發。”
“這麼快啊!”司綰吃了一驚,繼續說道,“那我們也得抓點緊,安排好人查聶觴貪汙的證據,不過災民那兒實在是放不下,不如……我們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南公瑾微微挑眉,問道。
“是啊,我這邊呢可以安排著基金會暗中賑災受難百姓,不過這個要麼做到隱蔽,要麼做到讓聶觴不敢動那些賑災款才行。”
司綰細細地琢磨了起來,她輕敲著桌麵,也沒有想到能夠讓聶觴不碰那些由基金會捐出去的賑災款。
“你也可以以萬民書的形式,將賑災的銀兩直接給到那群災民的手裡,就算是聶觴有再大的膽子,他也不敢直接奪走那群災民已經拿到手的銀子。”南公瑾提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