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七妮他們種的當然是產量高的紅高粱。
高粱的秸稈可以編成箔子用來鋪房頂,這應該算是吊頂了,高粱杆箔子很耐糟。
當然梃杆還可以用來編成蓋簾子,高粱穗子去了粒還可以用來刨笤帚。
高粱渾身都是寶,收獲完之後,其莖稈、葉都有極大地用處。
葉子可以在曬乾之後當做牲口的飼料。穗頭杆小點的,現在常用來製作刷鍋的工具,穗頭大些的可以製成掃帚。
有了鐮刀勉強做到了人手一把,這有了工具,就比比純手薅要輕鬆多了。
高粱葉子在秋風中莎啦啦地響著,高粱穗子沉甸甸的垂下來,有的壓彎了腰。
陶十五他們帶著草帽,拿著鐮刀一穗穗的把高粱扡下來,其實,所謂扡,就是先把高粱杆扒低,直到夠著高粱穗,然後,一隻手扶著高粱穗,另一隻手拿著鐮刀的在穗子底下找準梃杆使勁一切,穗子就下來了,然後,把十幾穗用繩子捆在一起。
相比與夏收搶,秋收就有些不緊不慢,莊子上的人齊齊出馬,場麵非常熱鬨,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齊上陣,誰讓年輕力壯的都參加義軍了。
地裡到處都是人,吵吵嚷嚷,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相比於人挑肩扛的,如今是鳥槍換炮了,大車小輛行走在坑窪不平的土道上,吆喝聲和牛馬的嘶鳴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秋收場麵非常的熱烈,莊子上的人人臉上也都洋溢著豐收之後的那種喜悅之情。
原本寂寞的高粱地裡,霎時間喧囂熱鬨了起來。
麵對豐收,仿佛人人都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個個都是行家裡手,乾活的質量和數量,儼然都是經年的老手。
藍天白雲似乎為莊稼人加油鼓勁,秋風拂過擦拭他們額頭上的汗水,麻雀為豐收歌唱,蛐蛐也為加入樂團。
偶爾竄出的肥碩的兔子,成了陶七妮她們盤中餐。
這麼好的機會,陶七妮怎麼可能放過它。
夕陽西下,大地裡灑滿金光的時候,陶七妮他們趕著馬車、牛車一起愉悅地披著霞光返回莊子,將高粱卸在大麥場,等回來脫粒。
脫粒也是最原始的,用手搓,隻是這手很快會搓的通紅,也幸好有老繭,不然手可受不了。
現在嘛!石碾子壓過高粱穗後,用木棍捶一遍,爭取顆粒歸倉。
在陶十五帶著人脫粒的時候,陶七妮則開始了秋收中還有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做好選種工作。
在各種秋季作物收獲前,陶七妮就在田間進行精細選種,實行單打單收,為明年獲得高粱更大的豐收準備條件。
將種籽選好留足,並妥善加以保管。
除了留種,也要開始秋種,種植冬小麥,精耕細作,努力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希望老天爺給臉,風調雨順,實現小麥再次豐收。
深翻土地,改良土壤,是農業增產的必做的。同時還要準備大量肥料,結合深翻地進行分層施足底肥,這樣,有利於小麥的根係發育。
同樣的土質,同樣的管理措施,耕與不耕,深耕與淺耕,改良與不改良土壤,產量可是肉眼所見的。
至於肥料,隻有少量的家畜的糞便,餘下的還得燒荒草,這一回乾草足夠多。
用火燒草的方法,這可是純天然、無汙染的肥料,獲得綠色糧食。另外,這個方法的使用,也可以避免農業耕作中換地茬、輪作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