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機會究竟在哪裡呢?李華到現在都還被拘捕著,為師實在是不敢確定他到底會不會把咱們太平道準備起事的具體時間給吐露出去。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我們隱藏於暗處,而敵人則暴露在明麵之上。可一旦這個重要的消息有所泄露,那麼雙方之間的攻守態勢可就要徹底發生轉變,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機會呢?”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擔憂,緊緊盯著武文彬,似乎想要從他那裡找到答案,他深知這個問題的答案關乎著太平道的生死存亡。
看到師父如此擔憂和困惑,武文彬卻是輕輕一笑,胸有成竹地開始向張角分析起來:
“師父您先彆急嘛。其實呢,此前咱們一直都在暗自揣測李華的突然失蹤極有可能意味著我們起事時間的秘密已經遭到了泄露。然而,就現今的狀況而言,依弟子之見,李華大概率並未開口泄密!要不然的話,為何青州那邊要費這麼大周章地將他押解至冀州刺史府呢?按常理來說,如果他們真的掌握了確鑿的證據以及關鍵信息,完全可以直接出動大軍前來圍剿咱們,或者乾脆將此事呈報給朝廷即可,何必多此一舉呢?所以,從這點上來推斷,李華應該還是守口如瓶的。
隻要他沒有泄露機密,那對於我們來說,這不正是一個絕佳的轉機嗎?”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試圖讓張角更加清晰地理解他的思路。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堅信自己的判斷,隻要李華還沒有開口,他們就還有機會。
聽到武文彬這番鞭辟入裡的分析後,張角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腦海中不斷思索著武文彬所說的話。
他回憶起太平道這些年的發展曆程,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從最初的幾個人傳道,到如今擁有眾多教眾和據點,其中的艱難隻有他自己清楚。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定的基礎,絕不能因為這次危機而功虧一簣。
須臾,他微微頷首,表示認同這其中蘊含的道理。
然而,心中的疑慮並未完全消散,於是他緊接著追問道:
“即便目前消息尚未走漏風聲,可李華仍被扣押在敵方手中,誰也無法保證他是否會吐露實情。那麼,我們究竟還有何勝算可言?”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和迷茫,期待著武文彬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他渴望從武文彬那裡得到一絲希望,一絲能夠帶領太平道走出困境的希望。
武文彬鄭重地點了點頭,似乎早已料到張角會有此一問。
他稍作停頓,整理了一下思緒,隨後不緊不慢地開口回答道:
“誠然,我們的確難以篤定李華最終會不會向敵人供出實情。但關鍵在於,隻要能夠確認當下朝廷對我太平道具體的起事日期尚一無所知,那局勢於我們而言,依舊存在著巨大的轉機與操作空間!”
言罷,他見張角正欲再度發問,連忙擺了擺手示意其先不要打斷自己,接著又滔滔不絕地講了下去。
“現今,我軍已成功攻克巨鹿郡,總算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戰鬥力。不過,如果我們趁熱打鐵,一舉奪下整個冀州地區呢?要知道,冀州乃是富饒之地,物資充盈、人口眾多。而且,我太平道在此地根基深厚、民心所向,一旦我們登高一呼,必定應者雲集。屆時,以一州之強大實力作為後盾,再結合我們預先安插在洛陽以及天下各個角落的暗樁內應,待到起事之日來臨之際,必然猶如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橫掃整個大漢江山!”
說到此處,武文彬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雙手揮舞著,仿佛已經看到了太平道崛起、改朝換代的輝煌場景。
他的心中充滿了豪情壯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然而,就在武文彬話音剛落之際,張角那顆本就躁動的心瞬間像是被點燃了一般,熊熊燃燒起來。
遙想當初,根據他們精心策劃的方案,決定於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這一特殊時刻揭竿而起,以響應那句震撼人心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如此一來,便能占據天時、地利與人和之優勢,想必那時起義成功的幾率將會大大提升。
可是,這終究隻是張角等人心目中美好的設想而已。
且不論在整個行動過程當中是否會橫生枝節、突發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
即便是所有環節皆進展順利、萬無一失,僅憑著他們這群出身低微、毫無背景可言,甚至連一個頂尖謀士都未曾擁有過的農民軍,想要與強大的大漢正規軍正麵交鋒並取得勝利,其結果實在難以預料。
張角深知農民軍的弱點,缺乏訓練、裝備簡陋,在麵對訓練有素的朝廷軍隊時,往往處於劣勢,他曾無數次在夢中夢到太平道的起義軍被朝廷軍隊無情地鎮壓,醒來後冷汗濕透了衣衫。
不過此時此刻,情況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張角幸運地得到了武文彬這樣一位智謀超群的弟子兼未來的女婿相助。
有了武文彬在身邊為其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張角突然感覺到自己距離實現那個偉大目標似乎不再那麼遙遠了。
想到這裡,張角激動得情不自禁地將雙手用力一拍,口中高聲喊道:
“彩!為師如今有文彬你從旁協助,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啊!從今往後,所有事宜均依照文彬你的計策執行,無論你提出何種要求或建議,為師都會毫不猶豫地全力支持你!”
他站起身來,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他仿佛看到了太平道在武文彬的幫助下,推翻漢朝,建立一個全新的太平盛世,百姓們安居樂業,再無苛捐雜稅,再無壓迫剝削。
看到張角如此這般表現,武文彬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滿足感和喜悅之情。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張角能夠虛心聽取並采納自己所提出的建議,這一點已然超越了眾多農民軍起義的首領。
要知道,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挑戰的時代裡,領導者能否廣納良言往往決定著整個團隊的興衰成敗。
倘若張角一意孤行,對他人的意見置若罔聞,那麼即便是足智多謀如武文彬者,恐怕也是無計可施。
武文彬深知自己的價值,也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他決心不辜負張角的信任,帶領太平道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