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距離高麗首都開京隻有四十裡,且有水道直通開京。
在殲滅高麗水師之後,俞通海率軍北上支援陸路進攻,並為孤軍深入的大軍輸送糧草。
郭英則率四萬人順著漕運渠道直達開京,徹底切斷了開京與外界的聯係。
大明的動作太快太突然,高麗上下直到此時才反應過來。
然後開京陷入了混亂。
郭英沒有直接攻城,而是讓人不停喊話,曆數高麗王辛禑罪行。
非先王血脈,與北元勾結,暗中向納哈出輸送糧草和奴隸。
大明天子震怒,派軍討伐不義賊王。
希望高麗臣民能擦亮眼睛,幫助王師撥亂反正,讓兩家重歸於好。
啥,你們要證據?
納哈出已經投降,要不然我們怎麼有餘力攻打你們。
接二連三的消息,直接把開京裡的人搞蒙了。
最讓他們震撼的,還是納哈出投降。
畢竟那是當了他們百年主人的北元人啊。
這才幾天,竟然就敗了?
不,準確說是納哈出竟然就這麼投了?
大明的威勢竟至於此?
在震撼之餘,開京高麗人分成了兩派。
一派自然是不信,那可是北元,還有二十萬大軍,怎麼可能會投降?
明軍肯定是為了蠱惑人心。
天朝上國,竟然用這樣的小伎倆,實在可笑。
就連很多原本心向大明的人,對於這種入侵行為也非常的憤慨。
但還有一部分人,則對此深信不疑。
去年大明千人使節團營造的氛圍還在,讀書人和部分文武對大明那是非常向往。
發自內心的認為,高麗應該一心侍奉大明,不應該有二心。
明明說好的兩不相幫,你私下竟然幫助納哈出,這是背信棄義。
考慮到先王的英明神武,莫非你真不是先王血脈?
但凡你還有一點廉恥之心,就應該主動上書承認錯誤,並保證以後忠心侍奉大明。
至於納哈出投降之事?
自然不會有假,區區北元餘孽焉敢抵抗王師,定然是望風而降。
連納哈出都投了,你們還想負隅頑抗嗎?
於是,雙方先發生了爭執。
一方認為對方賣國,一方認為對方死到臨頭不知悔改。
高麗王辛禑也徹底慌了。
不管納哈出那邊出了什麼問題,大明的軍隊突然出現,並包圍了開京這都是事實。
現在問題來了。
怎麼辦?
打?他沒那個膽子。
投?更不可能。
那麼,能不能派人去和明軍洽談呢?
就在他惶恐不安的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
他就是門下侍中讚成事、六道都巡察使崔榮,一個能在威望上和李成桂相抗衡的人物。
和李成桂出身低微不同,他出身貴族之家,曾因抵抗倭寇入侵而成名。
後因為政治原因被放逐,離開了權力中心。
等辛禑登基,他重新進入權利中樞成為宰相。
名義上職務甚至還在李成桂之上,但實際權力比起掌握軍權和財權的李成桂,還是要差很多。
關鍵是,此人是標準的高麗野心家,既不尊北元,也不尊大明。
他想做的是吞並遼東,與大明、北元相抗衡。
隻是以前他是高麗的少數派,且形勢所迫也不敢過於表露自己的政治主張。
所以表麵看他就是堅定的王黨。
現在開京被圍,他覺得時機成熟,立即進宮勸說辛禑。
大明狼子野心,絕不會輕易放過伱,現在唯有抵抗一條路走。
“大明勞師遠征,必不能長久……隻要我們拖到冬季到來,他們隻能撤退。”
辛禑也不是蠢人,被他這麼一說也堅定了信心。
於是將開京的軍隊全部交給他,讓他主持防務。
掌握大權的崔榮立即就下了戒嚴令,再敢言投降者斬。
並下令動員全城力量進行防守。
一開始心向大明的那些人還不信,依然我行無素。
然後崔榮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決心——殺。
一天之內數百人被殺,十幾家累世貴族被清洗。
這麼做的效果確實很明顯,開京頓時就隻剩下一個聲音。
頗有一種上下一心共抗強敵的架勢。
正常情況下,他這麼做確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
崔榮眼見大明圍而不攻,也猜到是在等援軍。
不過這也正如了他的意,他也想等援軍。
之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會受到攻擊。
大部分軍隊,都被調往遼東戰線進行防守。
再加上鎮守各個要地的軍隊,開京守軍也就兩萬餘人。
靠這些人,想擊退城外四萬明軍很難。
但用來防守卻綽綽有餘。
在他想來,他守住開京,李成桂在外組織大軍反攻,早晚能將大明趕出去。
隻是……
當馮勝率領陸軍抵達開京城下,當納哈出和李成桂兩人集體出現勸降,開京炸了。
崔榮簡直不敢相信這個結果,納哈出降了也就算了,你李成桂濃眉大眼的家夥竟然也叛變了?
可他畢竟是經曆過大風浪的人,很快就穩住了心神。
立即下令全城戒嚴,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離家。
同時還命令軍隊,嚴密監視親大明人員,防止他們內外勾結。
他的處置不可謂不快。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大明千人使節團,帶來的影響。
於是他死於部下背叛。
親大明分子從家中湧出,接管了開京兵權,將崔榮及其心腹抄家滅族。
隨後衝入王宮,將高麗王辛禑擒獲,然後打開城門迎接王師入城。
高麗就此滅國。
雖然還有頑抗分子,但孤軍作戰的他們,已經無法阻擋大明的腳步。
碧瀾渡,得知這個消息的大明使節團成員,無不瞠目結舌。
這個變化實在太突然,也太大了。
納哈出就這麼投了?高麗就這麼亡了?
這也太容易了吧?
之前大明還將納哈出視為生死大敵,將高麗視為遼東戰事的重要力量,特意派出規模龐大的使節團來遊說。
結果就這?
就在大家懷疑人生的時候,有一個人卻露出了看透一切的表情。
那就是方孝孺。
“一石二鳥,真是好計策啊。”
“景恪啊景恪,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