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割韭菜!
皇太極這安排看似正常,其實有很深的政治目的在裡麵。
首先,多爾袞去找的林丹汗,在過去那是劣跡斑斑。
林丹汗這貨,身為蒙古帝國最後的大汗,剛繼位的時候,漠南蒙古都還是很尊敬他的。
結果硬生生被他自己作死作得離心離德,各部被皇太極各個擊破。
可以說,曆史是真的會開玩笑。
當一件事很糟糕的時候,更糟糕的事和人還在後麵。
本來曆史上的崇禎皇帝就夠憤青了,結果大明朝牽製後金的重要夥伴,蒙古的首領林丹汗也是個十足的敗家子。
崇禎敗長城內,林丹汗敗長城外,雙向組合。
皇太極在遼東看戲,看誰在哪個階段敗得符合他的心意,他就去打誰。
這簡直就是氣運之子的配置啊臥槽!
所以,現在皇太極安排多爾袞去找林丹汗,其實是給多爾袞走後麵,將多爾袞再次提拔起來,協助他。
而派代善去啃袁崇煥,明顯有些吃力。
袁崇煥那個人在遼東的戰術很明顯。
你攻我守,你再怎麼罵,罵上天,我都不跟你打。
就耗著,隻要後方援軍不作死,看你建奴耗不耗得過我。
大不了再上演一次大淩河之戰。
袁崇煥暫時沒有表現出攻擊戰的能力,但是打防禦戰,他是一把好手。
等廣寧左所修建完成後,很顯然袁崇煥下一步就修建杜家屯。
杜家屯修建起了,大淩河東岸就多出了兩座堡壘,明軍的戰略前線一下子就從狹窄的遼西走廊衝到了遼東平原。
在這兩個地方囤積大軍之後,又奪回了義州,明軍在大淩河一條線以及東麵百裡,都取得了戰略主動地位。
而代善過來打,出問題的概率不小,一旦代善又兵敗,他基本上就告彆了權力中心了。
如此皇太極就除掉最大的障礙。
一旦代善打贏了,明軍被趕回錦州,戰局將再次有利於他皇太極。
反正這就是對衝基金的思路,怎麼著都是他皇太極收益。
代善倒是行動得飛快,可能是他自己也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了。
八月二十五日,天晴。
遠方的白樺林在秋風中飛舞著漫天的落葉。
代善的鐵騎踏碎滿地的落葉後,朝前麵的廣寧左所飛奔而去。
廣寧左所的明軍已經初步完成了城牆的建造。
探子回報建奴大軍的動向後,集結的號角聲就響起來了。
伐木的人趕緊放下木頭,往城內趕。
連挑水的人也不要水了,立刻往城內跑。
城內的弓箭手、火槍手立刻被集結起來,在城頭站崗。
一門門火炮也增加到城樓上。
消息也立刻往大淩河城送。
到下午的時候,廣寧左所已經進入全麵武裝的狀態。
鎮守廣寧左所的不是彆人,正是祖大壽。
袁崇煥連計劃都定好了。
修建廣寧左所的時候,建奴必然還會再來。
一旦建奴再來,就閉門不出。
由大淩河城增派支援,屆時兩線夾擊建奴。
大淩河城與廣寧左所的距離最有隻有三十裡路,要支援起來非常方便。
也就是說,代善現在名義上打的是廣寧左所,實際上打的廣寧左所和大淩河城。
而且後麵還有一個錦州做預備支援,隨時可以出人出糧。
大約在下午兩點半,代善的大軍浩浩蕩蕩就來到了廣寧左所。
來了也沒有立刻就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