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一路車馬勞頓,用了二十多天,終於看到了近在眼前的上京建康城。
從遠處看,建康城的外形是偏的,整個外城呈近菱形,遂有“臥牛城”之說。
之所以有此說法,是因為晉朝立國之初,對外城城牆進行了擴建,周長達五十裡,而且外城牆並非南北向,而是北偏西,這就是人盤定位的產物
同時也體現了《周禮》所要表達的思想惟王建國,辯證方位。
晉朝建康城分內外三重,即外城、裡城和宮城,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守備完善,城內建築規整有序,道路寬闊,商業繁榮,頗具帝都風範。
建康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建國之始開通大運河,運河經建康入涇河,作為南糧北運必經之地,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因而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
太祖立大晉之初,曾留下這樣一句話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四海之運漕。
韓珣從新晉門進城,剛剛通過城門,就看到了一片熱鬨的景象。
商販和行人在街道上往來如織,各色店鋪和客舍在河流兩岸林立。
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橋頭布遍刀剪攤、飲食攤和各種雜貨攤,兩位攤主正爭相招呼一位過客來看自己的貨物。
穿過舟橋,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廟宇、酒肆、茶坊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
此外,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麵整容,各行各業,應有儘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榆林巷,成國公府。
一位身著深蘭色織錦的長裙,頭上斜插著一跟梅花白玉步搖,除此之外,發髻之上還插有一副華勝,綴於額前,身材高挑,言行舉止端莊大氣的婦人坐在福榮堂正廳的軟榻上,婦人正是成國公府的女主人,馮玉英。
“春華,你再去外麵看看。”
馮玉英前天收到長子的信,信中言明今日就能歸家,已經和長子許久未見的她,看到這封信真的是喜不自禁。
從昨天開始她就在翹首以盼,吩咐家中的仆從到門外等候,一有消息立刻來報,今天亦是如此,已經從正午快等到日落時分還不見人,忍不住有些擔心。
馮玉英端起茶盞,隨即,又把茶盞放到桌子上,起身來到門前向外麵內儀門的方向望了望,最終,還是喚來了自己的貼身丫鬟,讓她親自去外麵查看。
“是。”
“夫人不必憂心,想必是世子路上遇到了什麼事情,因而耽擱了,應該就快回來了。”
春華走後,廳內另一名丫鬟秋蘭知道夫人思子心切,便出言寬慰了一句。
她上次見到世子還要追溯的三年前,雖然那時世子還是一名孩童,但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不似其它官宦世家子弟那樣對仆從頤指氣使,輕則斥責,動輒打罵。
雖然韓珣離家經久,但是,也正是韓珣的這份待人和善的做法,讓國公府內上上下下的仆從任然對他記憶尤新。
與此同時,韓珣正在沿和平街駛向榆林巷,行了一陣,馬車來到一處頗有氣勢的府邸前,朱漆大門上方懸著“成國公府”的匾額,大門兩側,立著兩隻威風凜凜的大石獅子。
“世子,到了。”
常巍緩緩的將馬車停在正門前,從車上跳下來,輕聲說道。
聞言,韓珣掀開車簾從車上下來。
“世子,小的恭候您許久了。”
聽從國公夫人的命令,從中午就站在門前等候世子的仆從,看到一輛馬車向這邊駛來,並最終停在了國公府大門前,頓時喜出望外,那仆從“蹬蹬”的快步跑下台階,來到韓珣的身前。
雖然容貌有些許的變化,但還是能一眼看出來這是自家成國公府的世子,於是,立即躬身行禮。
“啊。”
韓珣正準備從正門進去,突然,聽到旁邊的角門處傳來一聲輕呼,側目看過去,隻見一名年輕的女子站在那裡,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驚喜,不等他說話,便轉身跑了。
看那女子的麵貌好像有些熟悉,他略微一想,女子的容貌便和母親身邊一名名叫春華的婢女重合在了一起。
隻不過,韓珣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看見他要跑啊?他打量了一下自己,好像也沒發現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於是,轉頭看向向常巍,好像也沒什麼不對,一頭霧水的他無奈的搖了搖頭後。
“夫人,世子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