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第192章會試下
至此,韓珣作完第一篇策問,可能是精神太過集中的緣故,他在放下筆,準備活動一下脖頸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身前不知何時站了一位身穿紅色官袍的男子。
韓珣並不認識眼前所站之人是誰,所以,他也隻是隨便打量了兩眼便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喝了一口水後,開始修改文章有瑕疵的地方。
站在韓珣身前的這人乃是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本次科考主考之一,楚匡明。
剛剛楚匡明在巡視考場的時候,也有意的觀察在場考生的墨卷,考生中雖然有兩三胡言亂語者,但大部分考生還是言之有物的,但是能讓他滿意的卻並不是很多。
當楚匡明來到韓珣的號房前發現居然有人已經開始作策問了,這讓他有些許的意外,但是,他也沒有多想什麼,認為韓珣可能是比較拿手策問,所以,率先作答吧。
楚匡明如同之前巡視其它學子一樣,原本是打算駐足觀看兩眼就離開,但是,他沒想到這一看就沒有再離開過,而是直至韓珣收筆。
深深的打量了一眼見到他仍能麵不改色的韓珣,楚匡明露出一絲滿意的微笑,隨後,他並沒有再繼續巡視下去,因為,他已經見到一篇上佳之作。
“楚大人何故如此高興啊?是遇到什麼好事了嗎?”
同在房間內正在下棋的是另外兩名主考官國子監祭酒,觀文殿大學士,顧崇明,以及門下右侍郎,曹賢亮。而出言相問的正是曹賢亮。
楚匡明坐下,喝了一口茶,想到剛剛偶然所見的那篇文章,臉上又浮現出笑意“這次恩科學子的質量很不錯,應該可以出幾個良才。”
曹賢亮知道楚匡明剛剛出去巡視考場了,由此,他猜測道“楚大人怕是見到好文章了吧?”
主考官並非不可以在貢院內討論試卷,隻要不涉及試卷內容就可以,畢竟,連試題都是他們出的,而楚匡明也不否認,捋著自己的胡須,笑道“確實有人寫出了好文章。”
顧宗明知道楚匡明一向對文章要求頗高,能得他一句稱讚,雖然他還沒有見過這篇文章,但是,想必已經是登堂入室了,如此,倒是讓他有心癢難耐。
說到這裡,楚匡明想起了一件事情,顧黎回到建康的時候,他這位當初的同僚兼好友曾去探望過顧黎,兩人無意間提到了顧黎的關門弟子。
而喜好文章的楚匡明在韓珣寫出了兩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後,因愛其文辭華美,所以一直期待著他的新作,可是,後來韓珣人就這麼突然消失了三年,這還曾讓他一陣惋惜。
直到和顧黎談起他的弟子,楚匡明才知道原來此韓珣就是彼韓珣,而據他的好友所說,韓珣還會參加這次的恩科,無論是韓珣的才華,還是顧黎關門弟子這個身份,都讓他有理由去期待韓珣的發揮。
因此,楚匡明問道“顧大人,可知道韓珣也要參加此次的恩科?”
顧宗明不明白楚匡明怎麼突然問起韓珣了,雖然韓珣一直都和他的父親有書信的往來,但是,他也僅僅隻是知道他的父親有這麼一位弟子而已。
至於參加此次恩科一事,顧宗明還真的不知道“並未聽家父提起過,但是,想必會參加吧。”
“顧大人認為韓珣此次會取得怎樣的成績?”
“韓珣年歲尚輕,恐怕還需要再多多磨練一番。”
顧宗玉對韓珣還真的不怎麼了解,他的父親也沒有和他過多的談論韓珣,所以說,他對韓珣的了解真的有限,想到韓珣如今的年齡,他非常客觀的給出了他的猜測。
楚匡明對此搖了搖頭,笑道“我看韓珣未必不能一鳴驚人。”
兩人的對話,曹賢亮清楚的聽在耳中,他疑惑的問道“兩位大人所說的韓珣是何人?”
“成國公世子,韓珣。”
“成國公世子,韓珣?”
聽到這個名字,似乎是想起了什麼,曹賢亮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
韓珣自然是不知道閒來無事可做的三位主考官將他的名字掛在口中,在講文章謄寫到墨卷上之後,簡單的休息了一下後,他想趁著現在涼快,太陽還並未落山之際,在完成一篇策問。
第二篇策問“不耕而食者塞路,不織而衣者實繁,浮泛之戶漸多,兼並之家日富……所以備邊有饋運之勞,積粟無通濟之術……而來雖聞建議,未見成功,其理安在,幸為敷陳。”
土地問題向來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更是關乎立國之本,字前朝後期均田製廢壞之後,土地私有化就越加的嚴重,而晉太祖立國之初也並未阻止這種情況,這導致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
這就直接導致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貧,這勢必導致國家財政急速減少,而朝廷又時刻為西北可能的戰爭時刻做著準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使得形式更加的緊迫。
而末尾的兩句話語言急迫懇切,既是求賢若渴,也是希望眾學子能想出一條良策。
對於支持出這道策問的考官,韓珣是要表達敬意的,因為這位是真的診斷出了大晉朝最需要根治的頑疾,土地兼並。
對此,韓珣執筆如此寫道“昔黃帝設井田之法,周文用土著之令,故生民之眾寡……而廩庾之積,未至陳陳相因;流亡之人,猶複稍稍而出……”
韓珣借用黃帝和文王的故事說明了古法的益處,並在文中表明雖已過數代,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故此,他認為對於失去土地的流民應該“利其衣,食其源”,鼓勵他們重新回到生產,而對於地主豪強則是“抑兼並之人”,主張“提利權而均國用”。
洋洋灑灑一千五百餘字,韓珣筆不停綴,一蹴而就,用了一天的時間,他完成了五道題,每篇文章他都耗費了不少心思來揣摩,因此,接下來他需要好好的休息一下。
韓珣仰起脖頸,借著桌子上的蠟燭所散發的亮光朝對麵的號房看過去,發現許多考生在燈光下依舊在神情認真的執筆作文。
因為他們想要好好的把握住這難得的機會,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博取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即使最後真的失敗了,也能對自己這些年日以繼夜的努力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