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第195章心思
韓幼娘動作迅速的藏到母親的身後,哈哈大笑道“母親救我!哈哈哈。”
國公夫人早就習慣了這對兄妹之間的相處模式,所以,她對此也隻是笑笑,想到剛剛她在車上看到的一幕,她試探性的問道“剛剛那個是什麼人?”
“哦,是朋友。”
“不像是普通朋友,你是喜歡人家?”
“嗯。”
國公夫人原本隻是試探一下,也沒想真的從韓珣嘴裡問出來點什麼,可是,偏偏就有了意外的收獲,她可是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的眼光向來是很高的。
三年前韓珣臨走之前特意叮囑她不要過早的給他定下婚事,國公夫人現在還清楚的記著呢,如今看來,怕不是她的這個兒子早就盯上了人家姑娘吧?
國公夫人現在也不想問韓珣考的怎樣,相對來講,她還是認為韓珣的婚事更為重要,而且韓珣也到了該成親的年紀了,因此,她問道“是哪家的姑娘,用不用娘去為你提親?”
“咳咳咳。”
既然母親看見了,韓珣也沒打算藏著掖著,但是,母親上來就是要為他提親,這讓他一時有些遭不住,導致正在喝水的他不小心嗆了一下,他擺手道“這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姑娘。”
“我不信有哪家姑娘還能是我兒子配不上的。”
“公主。”
“什麼?”
“太平公主。”
國公夫人確定自己沒有聽錯,她可是知道韓珣這些年一直都在外麵,鮮少回到建康,這兩個人怎麼會有交集呢?突然,她想到了三年前的一件事情,如此想來這件事情便不那麼突兀了。
太平公主,國公夫人在參加宮宴的時候,曾經見過幾次,給她的感覺是一個性格溫婉柔順的女子,如果能做她的兒媳,她自然是樂見此事,但是,也正如韓珣所說,太平公主畢竟身份不一般,還需從長計議才是。
按照韓珣的性格,國公夫人原本以為想要看到他娶親可能還要再等幾年,沒想到今天意外聽到這件事情,瞬間就有了盼頭,她靜思片刻後,認真的說道“這件事情,母親會幫你的。”
“那我就先謝謝母親了,有勞母親費心了,哈哈。”
韓珣現在倒是並不著急,他還想再等等,實在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現在的年齡還是太小了,殊不知就是因為他想要再等等,才導致他的婚事生了不小的波瀾。
當說到韓珣親事的時候,生性好動的韓幼娘突然安靜了下來,在她的理解中韓珣成親對她的意義就是有另外一個女人來和她搶哥哥,這讓她非常的不樂意。
等到韓珣講到那個女人是太平公主的時候,韓幼娘的眼睛恢複了一些光彩,她記得太平公主就是那個說話溫溫柔柔,笑起來特彆好看的姐姐,如果是她的話,她還算是能夠接受。
“喂,口水都流出來了,快擦擦。”
韓珣並沒有和母親繼續剛才的話題,畢竟,八字還沒有一撇呢,轉頭看過去的時候,發現韓幼娘今天一反常態,特彆的安靜,甚至可以說是在發呆。見此,她忍不住逗了她一句。
聞言,韓幼娘下意識的伸手擦了一下自己的嘴邊,哪裡有什麼口水。
聽到韓珣“哈哈”大笑的時候,她知道自己被騙了,惱羞成怒的她輕輕踢了一下韓珣的腳麵。然後,將腦袋埋進母親的胳膊中,悶聲說道“哼,我不想理二哥了。”
其實也不怪韓幼娘說韓珣臭,畢竟,韓珣在貢院的六天裡,沒有洗過一次澡,所以,他在到家後,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的泡了一個熱水澡,洗去身上的汙穢和疲累。
然後,簡單的吃了一點東西後,便躺倒床上休息了,雖然說韓珣在貢院的時候也有睡覺,但是,那種蜷縮著身體的睡法實在是不怎麼舒服,韓珣認為此刻在自己的大床上飽飽的睡上一覺是很有必要的。
韓珣終於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覺,直到正午時分才醒來,抱著被子又在床上膩味了一會才起來。
至於今天剩下的時間,韓珣也沒有特殊的安排,而是打算在家中好好的休息,而不是如同其它已經考完的學子一般到酒樓歡飲達旦,畢竟,他明天還有武舉要考。
朝廷規定“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試長垛、馬槍、翹關、擎重,以為等第之上下,為之升黜”
意思是說,朝廷的武科考試項目是長垛、馬槍、翹關、擎重。然後,考弓馬,弓馬分為兩場,先“步射”,後“騎射”。
弓馬合格,則參加文章考試,先考策論,後考《武經六書》。
武經六書包含《司馬法》、《孫子》、《吳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和《薑太公六韜》。
除此之外,武舉還有一個令人頗感無奈的一個考點,就是材貌和言語,以身長六尺以上者為次上,以下為次;有神采堪統領者為次上,無者為次。
大晉朝武進士科目有一個非常人性化的特點,就是特設了一個“武藝絕倫科”,“武藝絕倫科”應試者的考試內容降低了文章的標準,但是,加設步射和弩踏科目。
如此做法自然是給那些功夫好的人一個機會,以免他們在策論的時候被直接淘汰。
相對於文試,武舉考試所需要的時間顯然要少了許多,第一天考驗的是馬槍和弓馬等實戰科目,而後兩日則是策論。
如此三天的時間過去後,韓珣終於是無事一身輕的狀態了。
而就在他考武舉策論的時候,另一邊文試的同考官已經將本次會試試卷全部審完,並送交了主考官,除開前五名的卷子懸而未決之外,其它卷子的排名具已有了定論。
三位主考官經過又一次認真的審查後,前五名的具體名詞也基本定下,隻是卻在評判第一名的時候產生了分歧。
眼下有兩份試卷被放在案上,曹賢亮認為他自己手中的這份試卷才是本次會試的第一名,而顧宗明則是對曹賢亮的看法不敢苟同。
朝廷之所以設立三位主考官,為的就是隻有兩位主考官時因為意見不統一而致使猶豫不決,曹賢亮見自己說服不了顧宗明,他轉頭直言問道“楚大人怎麼看?”
“而廩庾之積,未至陳陳相因;流亡之人,猶複稍稍而出,郡國振業之不瑕,豪強倍稱而益滋,未能小康,乃至重困……”
楚匡明知道他的意見會是決定本次會元的重要因素,對此,他也不敢馬虎,拿起曹賢亮推薦的那份試卷再次在心中暗暗的通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