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第205章定論
“回陛下,臣以為韓珣文章中所言雖然某處會有言過其實之嫌,但是,對於一位還涉足政事的人來說,這份見解已經實屬不易,總體來說卻是瑕不掩瑜。”
無論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有完美一說,除非大家都是從一個角度出發,否則,鑒賞的角度不同,勢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而肖思烴也並沒有否認韓珣這篇文章確實有不足之處,但是,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瑕不掩瑜。
而作為在朝多年的一名老臣,肖思烴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樣一份極富個人見解,又慷慨直言的殿試試卷了,他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有言而不儘所以欺君,雖稍軼規範,不過草莽微賤罔識大體已耳,惓惓之愚或可見諒於朝廷。”
“惓惓之愚或可見諒於朝廷,嗯,你們幾個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仁宗皇帝對於肖思烴的這個說法笑了一聲,雖然隻和韓珣有過一次對話,他可不認為那個小子會和“愚”扯上邊,當然了,他也知道肖思烴所愚非彼愚。
之後,剩下的四位閱卷官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因為兩“尖”已經出列,所以四人對韓珣的看法還是相對積極的。
“……如果說會試策問考查出舉子的學識的話,那麼殿試策論就不僅僅要有見識,而且還要有膽量,要能夠直陳己見,要能夠針砭時弊,對一些敏感問題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見。這是微臣的一點漏見。”
“嗯,誠如楊尚書所言,這篇文章確實有所紕漏,但是,朕也以為這的確是一篇難得的敢於直陳己見的上佳之作,如此排名有些可惜了。”
待到四名閱卷官說完,仁宗皇帝也適時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而自從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後,就一直沉默不語的楊炯知道已經事不可為,仁宗皇帝的這番做法是顯然是想將韓珣的名次提前,這時,他拱手說道“是臣一葉障目了,若非陛下提醒,險些錯過了一位棟梁之材,莫不如將韓珣列為狀元如何?”
既然事情的走向已然無法更改,楊炯自然也不會去強求什麼,而是巧妙的選擇了以退為進。
現在將韓珣列為狀元這種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仁宗皇帝打量了楊炯一眼,如果真的將韓珣的名次提的過高,打的就是楊炯的麵子了,因此,他笑道“不必,那個趙樹文今年年歲幾何了?”
“回陛下,已經四十有五了。”
“四十五,大了些。”
就在禦書房內的眾人因為韓珣的一篇文章而陷入爭論的時候,事情的始作俑者則是正在一家勾欄愜意的聽著評書,至於殿試的事情在考完之後早就被韓珣拉在了腦後。
其實韓珣自己心裡有數,按照他自己的估計,因為自己殿試的行文風格前三大概率是沒戲了,不過,前十還是有希望的。
殿試結束的次日,韓珣曾經到顧府將他殿試時所寫的文章口述給了他的老師。
顧太師聽後隻是笑了一聲,因為他曾在韓珣會試時候的試卷上就看出了一點這樣的苗頭,隻不過當時韓珣的言語並不尖銳,所作的文章還是很含蓄的。
以顧太師對韓珣的了解,他大概猜到了韓珣在殿試上可能會用激烈的言辭,將朝廷某處腐朽不堪的地方不留情麵揭開。
一直以來,顧太師都教導韓珣要做一個做真人,學真知,求慎思,踐真行,以赤子之心求治國之道,他對韓珣的期望遠不止隻是科舉這座小池塘。
韓珣像一個紈絝子弟一般在外麵從正午一直遊蕩到日暮時分才朝家的方向走去,不過,他在路上改了主意,讓劉軍改道馮府。
韓珣從仆人的口中得知外祖父在書房,從小長大的地方,他遣走那名仆人後,便獨自一人朝院內走去。
過了一會後,韓珣來到書房,看到了在暈黃色燈火下神情專注的外祖父,他在門上輕輕的敲了兩下“外祖父。”
因為韓珣的原因,馮維最近一段時間精神好得不得了,雖然說他子嗣不豐,隻有一個女兒,但是,如今出了韓珣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後輩他也算是知足了。
想到他的那幾位老友因為韓珣而對他說的羨慕之語,馮維的心情就莫名的愉悅,如今已是知名之年的他對自己的仕途已經不在執著於仕途,反而是會更多的關注自己孫輩的成長。
“你這個孩子怎麼突然跑到這裡來了?”
從之前的一次對話中,馮維已經知道韓珣的態度,如今恩科也已經結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韓珣就要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了,剛剛他就是在想該給韓珣安排在什麼位置會比較合適。
韓珣笑著走過去“這不是終於閒下來了,來看望一下我最敬愛的外祖父嘛。”
“白天的時候也不見你,怕不是臨時起意吧?”
馮維看到韓珣那副嘻嘻哈哈的樣子,自然是知道他大概是在開玩笑,也許這句話也有幾分真,至於幾分真就不得而知了,恐怕隻有韓珣才心知肚明。
“白天的時候不是在滿大街的給您和外祖母買禮物嘛,不曾想居然用了一天的時間……”
韓珣後麵又接著編了幾句,最後,他在外祖父似笑非笑的神情下終於還是繃不住了,笑道“哈哈哈,開個玩笑,外祖父不要介意哈。”
馮維哼笑了一聲,顯然是對韓珣這套小把戲再熟悉不過。
韓珣也跟著嗬嗬笑了一聲,然後繞過書案,來到外祖父的身旁,看到案上鋪放著一張地圖,他細細的打量了一下,確認上麵所畫的是交州地貌。
看到這副地圖,韓珣這才想起來前一段時間聽到的關於交州的一些消息,嶺南地處偏遠,消息閉塞,也不知道哪裡現在是什麼情況了。
想著外祖父可能會知道一些內幕的消息,於是,韓珣輕聲問道“外祖父,嶺南那邊有消息傳回來嗎?現在是什麼情況?”
“怎麼可能這麼快,不過,我倒是希望最好不要有消息傳來。”
“外祖父是不看好這一仗?”
韓珣聽出了外祖父話中的意思,可是,他認為嶺南那些造反的人隻是山中的一些部落,縱然靠著悍勇攻下了一郡,但是,等到朝廷的大軍一到,恐怕會成摧枯拉朽之勢。
“雖然近些年來大晉的軍隊略有頹勢,但是,抵抗外敵的實力還是在的,與其說我對軍隊沒有信心,不如說對這次領兵的將領沒有信心,況且,嶺南地形複雜,又多有瘴氣,兼並山中侗民悍勇,這一仗恐怕遠不如眾人預期中的那樣好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