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多少事!
這一次倒是真的讓謝奕這家夥出了風頭。
桓溫甚至有一種衝動,什麼時候自己的事跡也能夠搬到這台子上,給大家看一看?
似乎是察覺到了桓溫的所思所想,杜英壓低聲音說道“小侄之前未曾得到伯父允許,不敢把伯父放入其中,以免影響到伯父的形象。
若是伯父不嫌棄的話,小侄可以將伯父之前入蜀以及現在北伐的事跡改編,演於軍中。”
這句話自然一下子說到桓溫的心坎上去了。
他捋著胡須,微笑道
“也好,本將南征北戰,雖然並非百戰百勝,但是自問也是給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總是有一些人誤解和不滿,蓋因不懂此間難處······”biaic0
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自然就是在暗示杜英。
不隻是要給我的將士們看一看,最好還要給更多的人看。
這本來就是杜英想要的效果。
得到桓溫的支持,那麼杜英手下這些臨時訓練出來的演員,可就不是草台班子了。
戲劇作為國粹,曆史上真正起源於唐代,然後興盛於宋代,最終在明清達到鼎盛。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看到的那些百戲之類的,不過就是雜耍罷了,哪裡有什麼劇情,自然也不會和當今人物有任何的關聯。
而如果能夠在桓溫的支持下,在關中,甚至在荊州,更甚至在東南,表演這樣的戲劇,那麼杜英可想而知,將會引起怎樣的熱潮。
桓溫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希望杜英能夠好好塑造他的形象,然後拿出去表演,讓天下人都看看,他桓溫到底是怎樣的英雄!
這是在為桓溫奪取本來已經被世家分割的七七八八的天下名望,是為桓溫爭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和社會影響。
養望,這是每一個割據一方的梟雄人物都必須要做的。
桓溫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身為一個武將,他之前所能做的也就隻有通過北伐勝利來培養自己的名聲。
現在,戲劇顯然就是對他形象的很好補充和新的宣傳方式。
杜英當即微笑著說道
“隻要伯父願意,那麼之後小侄編排更多的戲劇,在關中、在天下巡回演出,甚至我們還可以買下當地的酒樓之類的?常駐於此?伯父需要編演什麼,小侄就可以為伯父演什麼。”
桓溫臉上的喜色再也按捺不住“那最好不過?你且放手去做?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直接告知於伯父。”
杜英當即鄭重拱手。
桓溫態度的再次改變?他當然能夠察覺到。
之前桓溫曾經表示,杜英有什麼事可以向謝奕彙報?而現在可以向上彙報的層次直接變成了桓溫這一層。
而且桓溫之前應該算捏著鼻子承認了杜英這個冒出來的“大侄子”?因此在自我稱呼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本將”自稱,現在卻已經主動自稱為“伯父”。
個中親近之意,不言而喻。
也說明杜英獻給桓溫的這個彆出心裁的投名狀?才真的讓桓溫認可了杜英?並不再把杜英當做一個聰明一些、有背景的······普通武將。
不過杜英也不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桓溫要操心的事多了去了,自己當然不可能總是往桓溫身邊湊。
隻要這戲劇有了桓溫的認可,自然就能夠快速地在軍中傳播,至少等取得階段性的突破之後?再向桓溫彙報。
不然的話,杜英展露出來的?不是他獨當一麵的才能,而是當跟屁蟲的才能?如此,桓溫憑什麼之後繼續對他委以重任?
此時這一出“謝奕怒懲惡霸”的戲份演完了?之後人馬輪轉。
又是一出“關中盟和王師並肩戰潏水”。
桓溫登時側目。
杜英忍不住輕輕咳嗽一聲。
咱的臉皮也沒有那麼厚。
看到扮演自己的關中盟士卒在台上耀武揚威?對著對麵的“苻雄”大聲喝罵?杜英臉上也有點兒掛不住。
桓溫似笑非笑的看著他。
既然是戲劇,那麼講述的肯定就是一個故事,表達出來一些想法。前兩出戲,不用說,就是歌頌王師的勇猛和除惡揚善。
但是後麵這一出戲就有意思了,顯然是杜英在“夾帶私貨”,宣揚關中盟和王師之間並肩作戰、生死與共的偉大情誼。
說句實話,在整個子午穀之戰中,潏水之戰其實並不是很殘酷,相比於戰後屍體七橫八豎的子午穀戰場,潏水這邊,關中盟的損失並不大,其實反倒是任渠所部作為直麵氐人渡河力量的唯一一道防線,承受的壓力不小。
尤其是苻雄打算直接留下兵馬看守關中盟所在的土丘,主力直接渡過潏水之後,這一切的戰鬥,都已經和杜英沒有什麼關係了。
然而此時這台上戲劇給人的意思,擺明是關中盟在子午穀之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桓溫雖然也不得不承認,當時關中盟的阻攔,的確卓有成效,謝奕在功勞簿上也把關中盟放在前排。
但是關中盟的損失畢竟不是很大,而且又是關中盟的人演戲,自己演自己,你們這樣自吹自擂,合適嗎?
杜英的神情變得肅然,似乎沉浸在戲劇中。
隻要我臉皮足夠厚,那麼尷尬的就不是我,而是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