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多少事!
這個問題說得好啊!
杜英挑了挑眉。
陛下,是朝廷的陛下,是江左各家擁戴上去的陛下。
都督,是朝廷的都督,號稱西北孤忠。
但王師,尤其是現在關中的王師,聽的是杜英的命令,遵從的是都督府的調遣。
哪還有半點像是陛下的王師?
因此杜英霎時間和王坦之交換了一個眼神。
兩個人會心一笑。
杜英顯然是明白了王坦之的意思,至少現在王師想要四下出擊,甚至關中還想要和荊蜀乃至江左展開合作,那麼就得一口咬定關中的一切都是陛下的。
之前杜英隻是說自己是朝廷的忠臣,還不夠。
王師也得是朝廷的王師。
因此,朝廷的並州都督帶領朝廷的王師,征討不臣,順理成章。
甚至有這一份大義在,曾經也遙遙接受過朝廷封賞的晉陽張平,還真說不準會直接投降王師。
投降誰不是投降,關中強悍又有大義名分在,對於張平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王坦之一個字都沒有明說,但是杜英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而其餘的掾史們看著他們露出的笑意,卻都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
這兩個老陰比笑起來,讓這些人感覺就像是兩個夜叉同時舉起了手中的家夥。
也不知道下一個要倒黴的是誰。
杜英的目光越過王坦之,看了一眼似乎還在沉思中的阮寧,有些失望的搖了搖頭,畢竟不能苛求阮寧這麼快就能轉過來想法,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自己秉持相同的思緒。
所以杜英徑直看向韓伯
“和江左的商貿,餘打算交給你,儘可能的安排商隊走淮南一線,避免和依賴荊州。”
韓伯頓時露出些驚喜的神色。
本來他還患得患失,認為杜英大概對自己很失望,主要原因便是之前韓伯表示可以勸說殷浩前來關中。
這等清談玄學名家前來,關中也能夠更好的在世人心中樹立起來兼容並包的形象,至於到時候是對殷浩委以重任,還是擺在清貴的位置上當一個閒人養著,那還是後話。
但現在的問題是,殷浩對於北上興趣並不是很大,大概也是因為殷浩的根基、認識的人,都在江左。
驟然背井離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接受。
更何況作為世家製度的代表,現在倒向一個儼然以廢除世家製度為己任的勢力,哪怕殷浩作為一個庶人,和寒門子弟也沒有多大的區彆,他顯然也是不太能接受和關中站在一起的。
階級掉了下來,但是他的思想顯然還停留在原來的時候。
對此,杜英倒是沒有太過詫異,隻是評價了一句
“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沒有辦法。當初因為這個而失敗,現在也會因為這個而失去再起的機會。”
而杜英的這句話,自然也讓韓伯覺得杜英大概會連帶著對他也很失望,他也失去了重要的價值。
結果韓伯沒有想到,杜英現在竟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
至於杜英話中隱藏的意思,韓伯也聽出來了。
走淮南,自然是為了加強和淮南的聯係,甚至建立起來和對巴蜀一樣的貿易網絡,將淮南的世家豪強都拉上車,讓關中成為淮南暗中真正的掌控者。
都督今日名義上是考察長安的城市建設,把各個府衙的負責官吏都召集在一起,幾乎半數高層都跟在身後,但是實際上是為了向他們這些並不是關中盟出身的官員們吹風。
關中盟出身的官員,除了名義上還是朝廷屬官之外,和朝廷已經沒有多少關係,朝廷把封賞的權力一股腦丟給了杜英,杜英隻要報上去一個花名冊就好,因此他們實際上應該說是杜英的屬官。
杜英說讓他們向東,他們會毫不猶豫的追隨,甚至還會問杜英都督,東南和東北,我等也願為都督拿下。
身在長安久矣,韓伯他們都切身感受到都督府內部官吏們之間的競爭有多麼激烈。
尤其是這些人其實並沒有收到杜英明確的、具有指向性的命令,甚至於他們從杜英那裡得到的信息隻是隻言片語的提醒,乃至於隨口一說,他們都會琢磨都督這些話背後的意思,然後想辦法理出來一條思路並付諸實踐。
這也是為什麼杜英會驚訝的發現,很多自己隨口一說,都被他拋在腦後的想法,竟然真的在不久之後出現在自己的麵前。
當初的炭筆就是典型的例子。
關中官吏們這樣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大概也是促進關中經濟發展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
官府都積極主動的為民謀福利了,百姓們自然隻會更加積極。???biai
當然,這種種勤奮,多半都出現在關中本地以及北方出身的官吏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