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公署在兩處采石場的開發上,都是不惜工本的。以至於勞改營和勞工們不得不硬著頭皮進山,將一車車、一塊塊的石灰石和大型條石開采出來,然後用牛馬沿著鋪設的小路一車車的拉到港口。
這些條石的大規模使用讓沒有城牆的南極鎮的防護力有了一個質的提高。諸多的公共設施在危險真正來到的時候都可以作為調包使用。以至於當地的移民們都想要用這種石塊來為自己造房子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麼。
保不準那天開打的時候,南極鎮就遭受了滅頂之戰。
磚木製造的房子可是經不起折騰的,不要說是火箭彈的親密接觸了,就是一個鐵彈都能輕易打穿它。細思之,還是牢固的條石可靠。
當地駐軍,海防營的營官曾經向墨鵠的總督府表示,當地公署的這種建設方針純屬浪費。
南極港三麵被山嶺圍繞,隻有東麵向海,海口處還有多個小型島嶼,隻要妥善的將之利用起來,把海口給封死了,鎖住那狹窄的進出水道,敵人根本就無法攻擊到深處海灣內部的南極鎮,除非他們放棄從海灣陸地登陸,轉而從彆的地方繞行進攻。不過那樣一來問題更大,這意味著他們最少也要穿越五十公裡長的山路密布著高山顯嶺和蔥蔥樹林的山路,這純粹是作死。
因此,在駐軍看來,把寶貴的條石用在修築公署、醫院、學校等等方麵,純屬浪費。更不要說是老百姓修築民居了。
要是敵人都打進港口裡來了,外圍的堡壘被一個個拔除或是包圍了,公署就算是用鐵汁澆築的,又能頂個卵用?大勢已去也。
南極鎮四周連綿的山勢和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就是它最好的屏障,大軍根本難以成規模偷襲,作為守軍,它們隻需要考慮東麵的海路防備即可。真的沒必要在南極鎮內再花費巨大的人力去修築一處處石質建築,那些都是次要建築,用磚窯出產的磚頭就足夠了。隻可惜,軍方的聲音在港口和城市建築上是很小。
不過公署的主官也不是不明白事理之人。南極港灣口處的幾座炮台意義極為重要,控扼海灣、拒敵於大門之外全靠它們了。因此,公署也撥了一個勞改營給他,後來又給他塞了三百多個棉蘭老島的奴隸。這總計小千人的勞改犯和奴工在監工的指揮下,一麵在選定的炮台地址處伐木、清理場地,一麵開始修築炮台。
到現在為止,幾處炮台還沒有見到蹤影。就眼下的人手來說,不廢上一兩年的時間彆指望港口外圍的炮台立起來。
現在各處炮台位置上建立起來的隻有四十多個炮位,同樣的,四十多門最小是十五斤炮的大家夥也被安放了妥當,整個南極鎮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禦能力了。
未來的南極鎮肯定會不斷地補充進來人手和物資,四十多門重炮的最終進化版本也是全封閉的炮台,整體防禦的火炮數量還會更多,同時陸防堡壘、駐軍營房、倉庫和航海燈塔也將陸續修建起來,總之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
城內的房屋建設是不可能用條石的。包括即將建造的民用倉庫、醫院、學校等設施外,都是用磚頭,頂多是竹筋混凝土。
幾排整整齊齊的居民房屋也已經修建完畢,除了少數幾棟房屋是‘特事特辦外’,總數大約有一百套,被一條十字相交的碎石子路分隔為四個居住片區。後者是開采石礦的時候的伴生品。
這些房屋目實話說是遠遠不夠滿足南極鎮內居民的居住的。南極鎮的移民已經有一千多人,將近兩百戶了。而且這一百戶房子就都是給移民住的嗎?
沒看那西北的一塊都已經開始修圍牆啦?
那塊是給政府機構和人員居住的,能非給移民的隻有七十五套,而每一區中又有一套是公社房,實際上的房屋隻有七十二套,都隻有整個移民數量的四成,而移民在南半球的冬季過去後,又會重新來到的。
所以大部分人現在仍然隻能擠在狹小的木板房內,居住條件可能比之勞改營和奴工也高不到哪去!
至於什麼人能分到房子,很簡單,看積分簿。這個最公平,幾乎是歲的得分高誰就是最積極的,誰的得分高,誰就有房子。清楚明了。
移民們每日工作也是極辛苦的。他們這些日子以來要麼在開墾田地,要麼在開挖溝渠,或者是埋設地下排水管道。
另外還要砍伐木材,修築飲水渠,挖井……,總之沒一刻得以清閒。
而唯一支撐他們乾下去的動力就是陳漢宣布即將分配給他們的土地了。
這裡有著肥沃的土地和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按照規定,每人五畝地,那麼每戶家庭少則可分二十畝,多的都三四十畝,所有得的收益按照還款期限和政府分成,三年、五年或者更長時間內還清貸款。之後,每年隻需繳納20的土地收獲就行。如此持續三年,三年後,再所有稅賦參照國內標準。
雖然開始的幾個年頭,甚至是前十年,政府對於分到田地的移民們的剝削比較大,可什麼事兒都要有一個對比。他們在國內都是失地農民,對於土地的所有權極為看重,一塊土地的所屬權能深深地刺激著他們的神經。陳鳴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機會多收點錢呢?
他又不是真正的大款,不用發愁開銷?他現在也沒有錢。那麼,趁著移民們處於亢奮期的時候多收取一點稅賦,等到這個亢奮期消褪後,再恢複稅賦的正常,明顯是有益於財政收入麼。
而且這些移民隻要努力去勞動,至少糧食是不愁吃,這對比他們在本土時候的生活可好的太多了。
何況這些移民還能另外向政府租種土地,同時他們還能繼續廉價購買五畝土地,如此一人十畝土地,這樣一來等於每戶家庭最多可以擁有高達五十畝的耕地了,這在本土時候是移民們所絕對是難以想象的。因此,這個時候他們對政府的擁護絕對是發自內心的。
前期的高剝削,高壓榨,並沒有從根本上讓移民生起對朝廷的不滿,那陳漢如此做的後遺症就幾乎不用去考慮了。
陳鳴是通體的詳細考慮之後,才同意的財政部這一措施,最大的賺取利潤,在不傷及民心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