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時候,陛下這麼激進了?”
不過,這幾人都沒有插話,他們都是一代賢臣,心裡都很清楚,大明存在的問題,太多了。
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革,可是,他們不知道,也不敢隨意改革。
因為一旦撕開了改革那個口子,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且無退路了。
所以,改革必須得到皇帝的首肯,隻有皇帝支持,他們才敢邁出這個步子。
可是,以前的弘治皇帝,是一個很保守的人。
他在即位之初,迫於形勢,加上滿朝文武對他寄予厚望,因而使得他不得不在各方麵對成化朝的弊政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治理和改革。
但是,有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弘治皇帝正是如此,最開始的幾年,他是願意做事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朝表麵上開始呈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他就覺得,這個日子勉強能過了,他的保守派心態,就暴露無疑了。
他就開始堅持不下去了。
他開始懈怠,開始不敢大步往前邁了,如果有人在他麵前提改革,他就敢躲起來不上朝。
如果不是李兆同的出現,弘治皇帝的這種狀態,會持續到他臨終前。
可是,他臨終前醒悟,一切已經晚了。
李兆同是攜蜂窩煤出現的,雖然,他剛出現時,表現地離經叛道,可是,弘治皇帝隻當他是一個幼童,不懂事。
並沒有考慮到改革上去。
然而,李兆同拉著他,上了車,搞出了西山煤業,賺了大錢,還給他賺了名聲,這個時候,弘治皇帝發現不對勁了,但是,他已經下不去車了。
他舍不得那些錢,更舍不得那巨大名聲,所以,他就隻能被李兆同,推著往前走。
走著走著,這速度就越來越快了,弘治皇帝開始發行,他想要喊刹車、要下車,已經不行了。
不能喊刹車下車了怎麼辦,那就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唄!
所以,這就造成了,弘治皇帝現在表現的,比劉健這些考慮過改革,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來的大臣,還要激進。
……
李兆同本就是要政策來的,現在弘治皇帝讓他說,他自然不會猶豫,所以,李兆同大著膽子,說道:
“陛下,小侄懇請您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
弘治皇帝愣了愣,然後問道:
“什麼是一條鞭法?”
如果沒有李兆同這個變數的出現,一條鞭法,是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年)提出的,之後張居正於萬曆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
所以,弘治皇帝自然不會知道一條鞭法。
李兆同也知道弘治皇帝肯定不知道,畢竟現在才1498年嘛!桂萼都還沒中進士呢!至於張居正,都還沒出生呢!
所以,李兆同立即解釋道:
“一條鞭法是老子傳給小侄的,他說這是幾十年後才出現在我大明的賦稅及徭役製度,其主要內容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老子說,這樣將會大大簡化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得地方官員難於作弊,有利於增加國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