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來,錢都藏到地下去了,市麵上的銀子、銅錢,能不短缺嗎?
在那個時候,大明又實行了“一條鞭法”,而且在張居正死後,“一條鞭法”失去了張居正這個堅定支持的保駕護航,加之官場腐敗日益加劇,使得出現了“鞭外加派”的情況!
什麼是“鞭外加派”?
就是在“一條鞭法”之上,再增加徭役賦稅!
其中最典型,也最嚴重的,便是大明末年的“三餉”加派。
上行下效,“三餉”之外,鴨餉、牛餉、禾蟲等餉也堂而皇之的出現了。
如此情形,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加之白銀本就短缺,“一條鞭法”還使得銀貴穀賤,百姓活不下去,能不鬨起來!
而鬨得最凶,甚至鬨得大明滅亡的李自成這夥人,主要來自哪呢?
來自西北!
為什麼鬨得最凶的人來自西北?
因為中國本就是一個貧金銀的國家,大明時期的銀子主要依靠貿易從日本、歐美等地流入,由於東南地區是絲綢茶葉等貿易商品的產地,白銀的流向是東南京師東北再通過貿易回到東南,而西北方,卻基本沒有白銀流通!
如此一來,本就嚴重缺銀的西北能不瘋狂鬨起來嗎?
再加之大明末期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以西班牙的塞維利亞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係遭到了沉重打擊。
大明儘管與歐洲相距遙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使得大明末年白銀的進口驟減,最終使得整個帝國因為缺銀,金融崩潰而滅亡。
所以,張懋還真說對了!
實行“一條鞭法”,那就必須保證銀子充足,否則,這“一條鞭法”,推行全國,並不見得有多大的積極意義。
說到底,“一條鞭法”還是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仍然是為封建社會的基礎服務的。
張懋一下切中要害,弘治皇帝也不是昏君,他很快就想到了一旦“一條鞭法”推向全大明,恐怕就要出現“銀貴穀賤”的情形了,因為他很清楚,張懋說的沒錯,大明是真的缺銀子。
所以,弘治皇帝看向了李兆同,那表情,充滿了遺憾。
弘治皇帝的這個表情,等於就是在告訴李兆同,這“一條鞭法”,朕不能接受。
李兆同也知道,張懋真的切中了要害,他提出“一條鞭法”,也沒打算讓弘治皇帝全盤接受。
因為李兆同很清楚“一條鞭法”的地域局限性,他的“記憶”中,“一條鞭法”其實隻適合在江南地區實行。
可是,時代不同了!
不是嗎?
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半年前的那個時代了!也不是李兆同“記憶”中的那個時代了。
因為李兆同這個變數的出現,大明已經出現了劇變!
因為李兆同聯合朱厚照創辦了“大明皇家股市交易所”,很多埋藏在地底下的銀子,已經被挖了出來。
李兆同彆的地方不敢說,京城、三角澱、天津衛三地,是絕對不缺銀子的,甚至,銀子還在貶值!
所以,李兆同立即辯解道:
“陛下,英國公沒說錯,我大明缺銀,可是,陛下,京城、三角澱、天津衛這幾個地方,不缺銀子啊!甚至,這幾個地方,銀子還在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