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我與脫線ai的滅世之旅!
這個星球是宇宙中的孤島,而在這個星球上,曾經也有一座孤島。
在很久以前,波利尼西亞人生活在太平洋上。他們有著對當時的世界來說卓越的航海技術。他們乘坐獨木舟,在廣袤的太平洋中不停的探索,發現一座又一座的小島。
其中的一支來到了一座位於南太平洋的孤立小島上,後世的人稱其為複活節島。當地人稱為阿伯努伊島。
這個島的麵積大約有一百一十七平方公裡,島上有火山,地形險惡,四周有很多懸崖峭壁。遠離文明世界。離最近的大陸有三千多公裡。氣候乾燥,全年降水隻有1300多毫米。而且土地貧瘠,大部分是草地,樹木少的可憐,不適合耕種。
根據第四次公司戰爭之前的記載,一幾年島上的人口大概是幾千人,這還是在現代文明幫助下的結果,根據記載,這個島上的人口,在最低時隻剩下艱難求生的幾百人。
但是,在很久以前,這個島並不是這樣的。根據植物學家對複活節島的池塘與沼澤地沉積層鑽孔取樣的花粉分析考證,很久以前,這個島曾經覆蓋著由喬木、灌木、蕨類植物、草本植物所組成的濃密的亞熱帶闊葉林。島上還生長著一些特殊的本地生物,他們可以用來製作繩子,船。甚至可以作為糖和酒的原料。但是,當現代文明發現這個島的時候,島上那些曾經繁茂的樹木基本已經滅絕,隻留下稀疏的荒草。
也就是說,和現在隻剩稀疏的荒草的孤島不同,很久以前,這裡是一個植物繁茂,還存在各種鳥類的避世之地。人類的到來永久改變了島上的一切。
大概是在公元四百至五百年的時候,第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發現了這個島,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他們的故事隻留在一些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中。但他們應該是一個部落,他們給這個孤島帶來了香蕉、芋頭、番薯、等熱帶作物和一些家禽。在發現了這個遠離大地的邊緣之地後,他們在這個島上定居下來。
由於這個島地處偏遠,基本沒有什麼外來人。而且當時的自然條件優渥,土地肥沃,有優質的木材可以建造獨木舟,還有時常停靠的海鳥和海洋生物。在經過了初期的艱苦開拓後。原住民的人口越來越多,也發展出了一定的文明。島上出現了酋長與祭祀,當然還有貴族和一般的島民。當然他們也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字,記錄在一種叫做“朗格朗格”的木板上。這種文字現在已經無人能夠看懂,隻能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參觀。
由於人口的增長,人們開始向島內開闊,無數的樹木被砍伐,用作製造房屋,漁船和一些宗教建築。島上那些與世隔絕生長了幾百萬年的樹木就這樣開始逐漸消失。那時的島上應該還是一副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人們忙著耕種砍伐,從原生植物的手中一點點的開拓著屬於自己的土地。建立著屬於自己的文明。
由於這個島離大路過遠,無論站在島嶼的任何地方,向遠方看去,都隻能看見無儘的海水,所以,島上的住民們一度以為這個島就是世界的全部與中心。
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島上的居民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部落,有了不同的部落,就有了不同部落間的衝突。隻是這個島上的衝突開始的時候比較奇怪。
當時的島上物產還算豐富,也許是當地人不用為食物發愁了,也許是四周無儘的大海刺激了他們的神經,讓他們渴望能有遠方的來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島上的居民產生了一種奇怪的信仰,他們用島上火山的火山岩開始建石像。那是一種巨大的奇怪石像,隻有簡單的頭身,有的還有著奇怪的帽子。石像很大,石像高七到十米不等,重量從20噸到90噸,最重的有200噸,後人稱他們為摩艾石像。
建好的摩艾石像一般豎立在島上,以凝望的姿勢看著遠方,至於這些石像到底在在看什麼,世界上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在第一批的幾個石像完成後,幾個部落之間不知道為什麼產生了攀比建石像的風潮。互相之間開始互相比較誰建的石像多,於是千年間,由於各個部落的競爭,這個不大的小島上建起了幾百座石像,這些石像散布在小島的各個地方。
由於這些石像非常的重,而且需要根據當地人的想法擺放到特定的地點,這種重量的石像用現代工程設備將他們運輸和豎立都很困難。但為了雕刻石像,和運輸石像,當地居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打起了島上那些古老樹木的主意。於是島上的大量樹木被無意義的砍伐,損毀。那些本可以做成獨木舟的優質木材在幾百年間不斷的消失,做成了枕木,工具,用來建造就今人看來毫無意義的石像。
那是島上最繁榮的時期,島上各地都是繁忙勞動的人們,許多充實但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工作填滿了他們的生活,人口繼續增加。終於島上的人口達到了巔峰時的近三萬人。除了逐漸減少的樹木,似乎一切都在變好。
終於在幾百年後,島上最後可以建造獨木舟的樹木也被砍伐了。這時當地人可能才發現,在沒有了可以去遠海捕魚的船隻後,他們的生活會遇到多大的困難。隨著最後幾艘可以駛向遠海的獨木舟被時間摧毀後,島上的居民終於徹底的失去了遠海航行的能力,被徹徹底底的困在了這個島上。
同時,由於島上沒有了那些樹木,海鳥也放棄了停靠在這裡。加上當地稀少的降水,生態恢複能力很弱。缺少了樹木,島上的土地也越來越貧瘠,產出的農作物也越來越少。於是當地人迎來了本地食譜的巨大改變。
原本本地居民的食物是海魚和自己飼養的家禽,加上種植的農作物。
遠洋的海魚是沒有了,家禽也日漸稀少,土地上也產出不了足夠的農作物來作為食物。於是饑荒到來了,原本居民們不懈吃的食物也成了主食。本地的陸生鳥類先被吃光,之後是近海的海螺,貝殼。由於過度的捕撈,一些會靠岸的海洋生物也消失不見了。
巨大的生存壓力籠罩在了這個偏僻的島上。各種酋長,祭祀,貴族們互相打成一團,在經曆了劇烈的動蕩後,食物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於是島上的居民最終發現了島上還剩下的唯一,一種可以填飽肚子,而且還剩下很多的食物——人。
根據艱難考古後的證據顯示,從某個時刻開始,島上的部落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獵食的風潮。為了填飽肚子和不可知的瘋狂,這種風潮愈演愈烈,漸漸變成了島上新的傳統。島上的人口急速的減少。等到十八世紀現代的殖民者發現這個島時,當時的人口隻剩下兩千多人。
整個族群規模縮減了百分之九十。
更不可思議的是,島上的居民在陷入了瘋狂的互相獵食風潮中,竟然忘了他們當年辛辛苦苦豎立起來的石像是為了什麼?
隨著部落之間的戰爭,不同部落之間從開始互相攀比建設石像,到開始互相掀翻對方部落的石像。
於是幾百年間,島上的所有辛辛苦苦,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豎立起來的石像又全部都都被當地人掀翻了。
在最最瘋狂的後期,島上應該可以經常看到這樣一副景象,在無儘的海洋中的一座孤島上。幾群人互相追逐著,零零散散的石像看著這些它們當初的創造者之間在互相獵殺,吞食,之後把它們掀翻在地。
伴隨著島上居民的先祖的石像全部倒地。時間終於來到了近代,殖民者們終於發現了這裡。很快,這裡的瘋狂被另一種瘋狂取代了。當地人被抓捕,作為貨物被運到了文明世界,由於它們的弱小,連部落的酋長都難以幸免,島上的青壯年被抓走,隻留下沒什麼力氣的老弱婦孺。
時間來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島上終於迎來了真正的穀底,當地的人口隻剩下了可憐的一百多人。
之後這個世界終於迎來了現代文明。島上的石像被當作奇觀和文明的化石得以保存,又被現代人一尊一尊的重新豎立了起來。
隻是這個存在了上千年的海島文明再也回不到了過去了。它們在最後的瘋狂中,丟失了自己的文化,丟失了自己的文字,丟失了當初那些耗費無儘人力,物力建造起那些石像的初衷。
僅存的當地人很快和新來的現代人融合了。它們融入了現代的社會,活了下來。但是,它們曾經創造的文明,他們的曆史,他們的輝煌,已經徹底的被世界遺忘。隻留下當地人保存下來的二十五塊記載著誰也不認識文字的木板和滿島不知為何而建的石像。
石像們開始重新開始安靜的看著海島,安靜的看著海洋,以不知明的目光凝望著什麼。
孤島的故事迎來了終點,但這個更大的孤島將會迎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