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月整合了市場渠道後,發布了麥子善的第一張合集專輯。
裡麵包括了麥子善之前唱過的所有歌,包括在逗音平台上的,星光夜上的,還有一些沒有在大舞台唱過的歌,比如《無地自容》,在年後的半個月,又把《燕京,燕京》這首歌加上。
因為又加了幾首歌,所以,一直到元宵過後,新專輯才準備就緒,蓄勢待發。
和上一次的單曲專輯不同,《山海》因為音樂家的評論,導致渠道少了一半。
這一次,大家都很乖,各個渠道老老實實地賣力宣傳新專輯。
其中有一個對接的某一渠道小高管,還喜滋滋地和林新月說。
“現在搖滾樂專輯老掙錢了,最近好多歌手連發了好幾張,全都銷量優秀,我獎金都多發了好多。”
這個渠道高管說話語氣喜滋滋,可林新月聽完心情屬實不美妙。
還有點反感。
她很清楚,好幾個歌手和經紀公司全都發布了所謂的搖滾專輯。
她也都聽了,基本上是一大半的流行歌再加上兩首搖滾樂。
而且,他們對搖滾樂的理解就是大聲唱…
說白了就是利用雙屬性混合,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至於銷量好,是因為質量好?
還是因為歌手自身粉絲基礎與流行樂市場基數大?
外加搖滾樂標簽帶來的增益buff屬性?
誰也說不清。
隻能說,這一群歌手背後的公司營銷策略夠好。
林新月打開手機,稍微瀏覽一些業內常見的新聞媒體。
都是大大的標題黨。
聽界:【搖滾市場,參與了都說好。】
音樂界數據帝:【據統計,宣傳的時候帶上搖滾二字,可以將銷量提升百分之三十。】
原聲的魅力:【搖滾樂市場打開,有紀錄片導演盯上了這個題材。】
音樂家:【搖滾,新的流行樂咯】
林新月越看心情越糟糕,她的理智很清楚,這不過是一次漲潮,等退潮了誰沒穿褲衩就一目了然。
但她還是不開心。
這種感覺,就像是坐地鐵,人很多,站起來提個褲子,然後位置就沒了…
我就站起來提褲子啊,你還要點臉嗎?
如果他們是正兒八經的態度,做出搖滾樂精品,林新月絕對不反感。
可他們純屬攪渾水,朝錢看,把錢掙到了,什麼都無所謂。
而市場,是無數的人組成的,是有時候會缺乏理智的,在這群同行大力發掘搖滾二字的商品屬性後,搖滾倆字可能就臭了。
不過,林新月也不閒著,邁向紀元也有自己的輿論陣地,先來幾個近期搖滾專輯的評價文章再說。
先罵一通再說。
做完這件事後,心情好一點,不過她還有點憂慮。
幾個發布了搖滾專輯的歌手中,去年被麥子善擠下年度榜單的路飛,今年似乎是開始發力了。
他發的搖滾專輯銷量破了五百萬張,相當不錯的成績。
而白曉金,一個粵語的歌手,也是很擅長縫合,縫合了粵語,流行,搖滾。現在銷量有四百五十萬。
麥子善這次的新專輯都是之前唱過的歌,觀眾們可以去逗音聽,可以去看星光夜的往期節目。
已經有觀賞渠道的情況下,掏錢買專輯能獲得的不過是純享體驗。
觀眾的二次付費意願有多少真不好說。
林新月一直在催促麥子善搞新歌。
但麥子善一直在學粵語……
誰也不知道他想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