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善休息了一天的嗓子,再次登台演出,在音樂節最後兩天時間,人次突破了五萬。
不同於專輯銷量,大家隻需要在手機上點一點購買,就可以聽歌了。
現場的五萬人,是徹底的死忠粉,願意奔赴百裡甚至千裡,來到現場,隻為聽歌。
說句難聽點的,麥子善要是準備吃老本,這些人就是老本。
在音樂節的收官現場,麥子善恢複了最佳狀態,連同著榮莎莎,章天海,陳坤,一起為現場的歌迷演唱。
現場的氣氛,比第一天還要火爆,網絡上的直播,也不斷攀登著新的數字。
邁向紀元的輿論優勢開始發揮,相當多的媒體報道這次音樂節。
《你聽》:“現場記者已經失聯。”
瘋狂樂符:“199的盛宴,1999的體驗。”
《聽海》:“搖滾新星中最亮的那一顆——麥子善。”
而除了媒體,大眾們討論最多的還是199的票價,屬實是出乎意料了。
與此同時,林新月和紀錄片導演徐浩搭上了線。
他是專精於紀錄片的導演,紀錄片本身是小眾,鑒賞價值大於觀賞價值。
但徐浩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被稱為文藝裡最商業的,商業裡最能拿獎的。
簡單來說,是個站著掙錢的,不舔獎項,也不舔觀眾,但就是混的很好。
林新月是坐飛機去燕京,和徐浩見麵。
徐浩年紀約有四十,正值壯年,頭發有一點自來卷,帶著儒雅的書生氣和堅定的眼神。
見麵的地點是一個書咖,文藝青年的聖地。
整個書咖在夢露劇院的一個附屬建築物內,寬廣明亮,書架將整個空間擠占的滿滿當當,讓人看一眼就像是遨遊在書的海洋中。
一杯咖啡,一本書,一個筆記本電腦,一個大學生。
一個如夢如幻的象牙塔的場景。
林新月覺得自己一身的西服打扮有點格格不入,徐浩麵帶和煦的笑,先開口說道:“你電話裡麥子善有新的想法?具體如何?”
林新月說:“他對紀錄片很感興趣,但是自己並不希望成為鏡頭主角,而是想讓與搖滾歌產生共鳴的觀眾,成為鏡頭主體。”
徐浩東點點頭,心情似乎很好,“和我的想法撞了。”
“啊?撞了?”
“我就是對搖滾主題感興趣,而不是歌手的發家史,本以為還要花心思說服你,誰想到,麥子善的想法正合我意。”
徐浩搓搓手,整理一下頭上的自來卷。
“麥子善的音樂節什麼時候結束?我這邊隨時恭候。”
林新月心中多個思緒飄過。
徐浩是紀錄片行業的精英,這樣的精英,和麥子善的想法撞了。
她經常會被麥子善帶來驚喜。
邁向紀元其他的藝人,都是按部就班,該乾什麼乾什麼,吃飯睡覺唱歌歌,綜藝專輯接商演。
沒什麼新奇的。
唯獨麥子善,會給她的職業,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和體驗。
這種感覺,美妙,很妙。
“什麼時候結束?”徐浩又問了一遍。
“哦哦,今天晚上五點就結束,我們一起去魔都吧,音樂節結束後,麥子善也要回魔都的。”
“行,我帶上我的製作團隊,討論一些細節,我們就可以簽合同了。”徐浩很是期待。
紀錄片行業不同於電影行業,電影隻要有好劇本,隨時都會有精品出現。
但紀錄片,需要主題。
比如《舌尖上的美食》,切中美食和文化傳承的主題。
《天地玄黃》切中曆史和文化的主題。
《人類星球》,自然風景和進化的主題。
主題就擺在那裡,不增不減,想要拍的好,出圈,全靠導演的水平。
除非有新主題出現,比如一項新興的科技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一場未知的傳染病帶來的恐慌和信念。
再比如,一個搖滾音樂所帶來的,新的文化符號。
新主題,是一個寶藏,先到先得。
徐浩是有著頂級眼光的,搖滾主題,在他看來,一定能和紀錄片做到完美貼合。
是一個有待發掘的新主題。
更不要說麥子善的想法,剛好和他撞到一起。
隻有將鏡頭聚焦於觀眾,才能拓寬深度和主題。
比如《舌尖上的美食》,重要的是菜嗎?
不是,是這道菜背後的親情和文化傳承。
搖滾樂同理,重要的是被音樂打動的觀眾們,是他們背後的故事。
雖然還沒見到麥子善,但徐浩已經產生了好感。
麥子善願意把鏡頭讓出去,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
不對,是壓根沒有……
“說到合同,我們討論一下盈利計劃。”林新月說道。
“我不太懂伱們紀錄片行業,你們是怎麼盈利的?”
徐浩搖搖頭,“我們不盈利,我們要的是影響力。”
林新月:“……”
“說到經典電影,你可能會立刻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但說到紀錄片,你能想到什麼?”
林新月呆了一下,她也看過紀錄片,不過此刻答不上來。
隻是腦海裡的畫麵一閃而過,一些絕美的存在,一些孤寂的情感,一種…紀錄。
比如,舌尖上的美食裡麵的一個個小故事,一些歡聲笑語。
比如,完美星球,裡麵爆發的火山,劃過海麵的藍鯨。
徐浩緩緩說道:“我猜你答不上來具體的名字,但是,你會有一種觸動,對不對?”
林新月點點頭,的確如此。
“這種觸動,就是我們紀錄片要達到的效果,一種源於現實,超越記憶的觸動,讓你每每想到,就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