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入城,最怕的就是民變發生,到時候到處都在燒殺搶掠,那就是自己引狼入室了。
好在有了嬴審的承諾以後,縣令乞幣也吩咐城中的人準備熬煮米粥,所有的人都安靜的坐在庫房邊上,等著開飯。
已經餓的頭暈眼花的女人們,則在縣令夫人的帶領下來,走進了堆放布匹的庫房中,脫掉了身上濕漉漉的衣裳以後,就開始一邊聞著邊上熬粥傳來的香味,一邊抖手抖腳的開始裁剪衣裳。
不知不覺,天色已經大亮,嬴審自己也去粥廠那邊看見一眼後,就回到了府邸中沉沉睡去。
暴雨又來了!
災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得到了消息,說雲中王在這邊,一個個全部都開始往平穀城聚會過來。
嬴審一覺睡到黃昏時候,被窗外的炸雷驚醒,就聽到房門外邊孟春的聲音傳了進來。
“大王!大王醒了嗎?”
嬴審坐了起來,感受著屋子裡邊的潮氣,又看了一眼火盆裡燃燒著的炭火,這才大聲道
“進來!”
孟春推開房門,寒風驟然吹了進來,他有感激把房門關了上去。
嬴審披著衣裳坐了起來“城中一切安好嗎?”
說著這話,他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屋頂上。
劈裡啪啦的暴雨,簡直像是要把屋頂打穿一樣。
孟春滿臉難色“大王,事情有些不妙,好多災民都在向著這邊聚會過來,從昨天晚上到現在,進城的災民就沒有停歇過。”
嬴審表情變了變“那城中現在有多少災民了?”
“快八萬了!”孟春道“縣令乞幣那邊已經吃了臣下兩個大耳刮子,這才繼續給開倉發糧的。
可是這樣長久下去,也不是問題啊,而且我方才領著人出去看過,大雨像是不會停下。
城外邊一些低窪的地方,房屋大樹,都被洪水淹的看不見了。”
嬴審表情變了變,他急忙穿上衣裳,孟春幫著嬴審把龍蟒金甲穿在了身上。
“你先跟隨寡人去看一樣,對了,在告訴乞幣,城中的糧草數目即刻上報……”
“是大王!”
嬴審大步走出房門外,又猛然止住腳步,他看著孟春忽然笑了笑
“寡人沒有疏漏了什麼地方吧?”
“大王放心,有什麼查缺補漏的,臣一直都在注意著呢。”
嬴審點頭,從侍衛手中接過牛皮雨衣以後,又往身上穿戴了蓑衣,配了一口橫刀掛在蓑衣底下,這才騎著馬出了府邸,直奔糧倉那邊兒去。
s:我自己寫曆史小說,自己也看過很多曆史小說,但就我自己所看的一些曆史資料來看,其實每次戰爭,都是伴隨著災難發生的。有的書友可能會覺得七度寫猛將對決的時候太誇張了,寫成玄幻小說了,那隻是單純的為了熱血和爽,如果真的按照曆史來寫的話,兩軍交戰是不會有軍陣之前,兩軍主將互砍的場麵出現的。
真正決戰的時候,主將一般都是躲在後邊,那裡安全在哪裡。所以小說他為了考慮到感官的享受,那就會出現這樣一些誇張的戰鬥描述。我舉個栗子,《說唐》這本小說裡邊,寫李元霸一夜之間錘死了一百多萬人,我們也可以當做小說來看,但並不會覺得它有問題,因為虛構和想象是文學最大的權力。
甚至於《說唐》這本小說裡,有一個情節是隋煬帝楊廣派人去抓人的時候,作者寫的是隋煬帝派遣錦衣衛去抓人。作者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很明顯的錯誤?
因為說唐作者本人是明朝的人,而錦衣衛也是明朝才有的,而明朝那個時代,老百姓就認為皇帝讓人去抓人,就是要派遣錦衣衛去,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邏輯問題。那麼這種很明顯的錯誤,也就不能稱之為錯誤了。
又比如說,我們從小到大看的電視劇裡邊,不管什麼時代的人,稱呼所有的官員,都是叫做“大人”,這是說法也是錯誤的。
秦代的時候“大人”是稱呼自己父親的叫法,對於官員則是稱呼其官職,而不會像是這本小說裡寫的,叫做某某大人這種稱呼。
古漢語在秦朝的詞彙,還不是非常豐富,對於事務,乃至於人稱,都沒有那麼多叫法。
但是小說行文,是讓我們現代的人,能有一個對於古代那個時代的暢想,小說作者應該的事情,是把故事講好,講得圓滿,而不是考慮一些古代有沒有這樣的說法。
換言之,這本書要找曆史邏輯的錯誤,我自己都知道一大堆,如稱呼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也是到了武則天那個時代才有的。
如錢幣的使用,秦朝用的是方孔銅錢,銀子和金子,不是流通的貨幣等等,這些書友也已經指出的問題。
所以,我想說的是,小說中我會采取一些通俗的認識寫作手法,而不會客觀的強調一些東西。比如大家都覺得關羽使用的使青龍偃月刀,我不能非要寫正史上,關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這樣讓人看起來彆扭的問題。
因為,七度畢竟是寫小說的,不是搞古代古代曆史研究的,我要做的事情是,讓你們看到我的書覺得爽。偶爾還能發現七度給您在書裡吹了點正史,但凡能對書友們有半點裨益,也算是好事。
此外就是,大家如果發現小說裡邊有哪裡出錯的,語句不通順的,可以進書友群和我反應,我可以去修改,你要是發書評的話,我在網站後台是看不到你們的書評的,隻有我自己閒下來去翻書評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你們的書評,但更多的時候,則可能是看不到你們反映的問題。
書友群就在這本書的簡介頁麵上,大家都可以申請加一下,進來以後,我隻要在線看到,都會熱烈歡迎。沒有在線看到,你們隻需留言,我會注意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