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試訓,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等送走易建連,陳宇一幫人便來到會議室,開會討論試訓的結果。
“他身體天賦不錯的。”吉姆·博伊蘭率先開口道。
28公分的大手,110公斤的體重,站立摸高282,原地彈跳76公分,助跑最大彈跳接近90.
放在任何一屆新秀裡,也是水準之上,達到優秀程度。
當然,在美國,每年都不缺這種天賦的球員,很多很多。
所以體測隻是基礎,很多東西要綜合來看的。
博伊蘭在又誇了他幾句足夠靈活,轉身敏捷之後,直接挑起了毛病:“他動作速率比較慢,技術動作銜接不夠好,看起來有些僵硬。”
他頓了一下,才找到了一個精準的形容方式。
“就像看錄像帶的時候,卡幀了一樣,對,就是這個感覺。”
他播放了一下試訓錄像,指出其中一些和羅賓遜的對抗過程進行佐證。
斯凱爾斯附和道:“我也有這種感覺,陳,他是不是接觸籃球訓練太晚了。”
按照斯凱爾斯的經驗,這種問題往往會出現在那些接觸籃球晚,沒有打好基礎的球員身上。
職業運動嘛,也是個童子功。
柔韌性,協調性這一塊兒,真的需要從小就開始練。
陳宇點頭:“按照他真實年齡來算,他15歲才開始接受籃球訓練。”
他小時候身高異於常人,但父母都不是職業運動員,並不希望他往籃球去發展。
“那是挺晚的。”斯凱爾斯恍然大悟,道:“如果他儘早接觸訓練,他的能力會更好的,不過嘛,你有辦法的。”
能用一個賽季,在比賽間隙,讓諾維茨基練出高難度單腳後仰跳投,這種極度考驗協調性的投籃方式,足以說明陳宇團隊的訓練能力有多強。
所以有問題,接觸籃球晚,不是沒有改進的可能性。
又討論了一會兒,布萊恩又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定位呢。”
易建連也有劉玉東,這些大量中國內線球員一樣的問題。
他現在的主要得分方式是低位的轉身跳投,還有中遠距離的外線發炮,偶爾可以憑借身體素質衝擊籃筐。
在cba,這些都是優勢。
可是到了nba,這些優勢不一定能繼續成為優勢。
而他這種打法的缺點也開始暴露。
上肢力量不強,無法像傳統內線球員那樣,通過靠打推進,力量對抗的方式,高舉高打的接近籃筐得分。
如果往外線去培養,當一個純粹的跳投炮台,他投射能力又沒那麼好。
那麼如果去改進,比如增重,練力量,又會喪失他的速度優勢。
往小前鋒位置去發展,他沒有三分能力,變不成佩賈那樣的高炮台,速度又不夠快,會變成防守漏勺。
最終就變成不三不四,定位尷尬的球員。
“所以我們是要按照什麼樣的期待去看他呢?”布萊恩反問。
是期待他變成三號位,還是四號位。
斯凱爾斯等人沉默不語,這個問題誰也說不準的。
布萊恩望向了陳宇和尼爾森。
陳宇和尼爾森已經交換過意見,也在等有人提出這個問題。
所以陳宇直接道:“就按照米利西奇去培養,或者說,一個會投三分的白鄧肯。”
說到最後,陳宇自己都忍不住樂了。
也不知道是哪個無良媒體給米利西奇貼的標簽。
但仔細想想,還真沒貼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