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宋國經過這次大災非但沒有失去民心,在劉義隆及時應對之下,再一次得到一波民心。
但是魏國卻正好相反,相州出現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失去房屋,但是魏國朝廷並沒有及時應對,這些百姓最終成了難民。
不少難民湧向頓丘,他們對於魏國已經失去信任,他們想要去宋國生活,哪怕要一切從頭開始。
頓丘太守根據劉義隆的聖旨,將所有難民暫時安置在頓丘各縣,發放糧食。
但是隨著難民越來越多,頓丘太守不得不安排船隻送難民渡過黃河,安排到兗州。
兗州刺史早就得到了劉義隆的聖旨,所以早就安排好了,並且安排部分難民向關中遷移。
正好關中需要更多百姓,魏國這次送來這麼多百姓,劉義隆非常高興,不就是付出這糧草,等到他們都安排妥當,不僅增加關中的人口,還能加快關中的發展。
宋國這邊接收了大量百姓,魏國這邊朝廷下撥的賑災的錢糧不少都進入到各級官員看的腰包裡。
魏國百姓對於朝廷十分的不滿,但是不少寺院卻趁機從百姓手中收購土地,大肆招收僧侶。
等到消息傳到平城,相州的陽平郡甚至激起民變,憤怒的百姓衝進館陶縣衙將縣令、縣丞全部打死,並且衝進糧倉將存糧全部搶光。
在駐軍趕來之前一哄而散,領軍將領一看事情鬨大,隻得向朝廷上奏。
當拓跋燾得知情況大發雷霆,當即派遣官員處理此事。
然而憤怒的百姓已經聽不進去任何話語,並且不少百姓曾經得到過宋國的好處,再一次失去土地讓他們憤怒不已,甚至有些人開始組織起來準備反抗魏國統治。
當朝廷派遣的官員到達,憤怒的百姓已經不受控製,他們在城外伏擊朝廷的隊伍。
侍衛奮起反抗官員才得以逃脫。
拓跋燾立即調兵平息民變,但是卻適得其反,民變愈演愈烈,大有形成起義之勢。
但是魏軍抵達後,百姓都已經逃進山林,還有些就此落草為寇。
還有一些扶老攜幼向頓丘逃去。
陽平郡如今變得極為混亂,拓跋燾不得不派遣奚斤前往處理亂勢。
經過近半年才將陽平局勢穩定,但是魏國朝廷威望在漢人百姓心中下降。
不少百姓開始向宋國逃去,他們很多都是青壯年,這讓魏國流失大量人口。
不少不想離開的百姓躲進寺廟,不少寺廟已經人滿為患,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將土地出售給寺廟。
當長孫翰查出這一切的原因上奏給拓跋燾,拓跋燾再一次有了取締佛教的想法。
通過這次事件,拓跋燾越發的對於佛教不滿,天災來臨,他們不僅不幫忙,反而背後捅刀子。
拓跋燾首先聚集大臣商討如何處理寺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