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歸來重塑大秦!
第172章預判敵人的預判
冒頓懂進退,心夠狠,野心夠大,關鍵還有實力,這樣的人如果不成功,那就是有位麵之子克他。
項梁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克製冒頓的天選之子。
“來日之事誰也說不準,河套以北有陰山為天然屏障,以西有賀蘭山,王子想出去容易,要再進來可就沒那麼簡單了。依在下之見,眼下最好的辦法是同單於暫釋前嫌,由您在賀蘭牽製秦軍北地、上郡人馬。”
冒頓道,“暫時牽製又能如何?秦國國力之強,非匈奴可比,皇帝若鐵了心要對付匈奴,再如何僵持,最終還是要先避其鋒芒,不如此時回去奪了單於之位,隻要匈奴上下由我做主,來日再找時機打回來便是。”
來日?項梁心中冷哼,來日這裡已為楚地,蠻夷還想來侵占楚國土地?
項梁心裡十分不喜這些塞外蠻夷,臉上卻一副為冒頓著想的忠臣嘴臉,“王子未去過秦國,可能有所不知,秦國看似十分強大,實則就如那西山落日,光輝蓋過世間萬千燭火,卻也隻是消亡前最後的輝煌。
秦皇帝近些年大量征召六國百姓,濫用民力,又施嚴刑酷法,引得民怨沸騰,加之統一六國時間尚短,六國之中有不少人在暗中謀劃反秦,不瞞您說,我先前便是因反對苛政,被流放邊塞,六國中如我之人甚多,秦皇帝近些年頻頻遭刺殺便是最好的證明,秦國已經搖搖欲墜了。
賀蘭地區到內史快馬隻需五六日,秦國一旦有變,匈奴騎兵頃刻就能殺去關中趁火打劫,您若跑去了漠北,萬一有哪一國之人迅速取代了秦,穩定局麵,您不是白白錯失如此好的機會?當年始皇帝滅六國,儘收寶物美人聚於阿房宮,王子難道不心動?
再者,您作為匈奴繼承人,若一戰不打便自動放棄領地,日後還有哪個部落之人會服您?”
“我何曾說過不打即撤?”
冒頓知道匈奴打不過秦國,他心裡的長遠打算也是撤軍,但空手而回不是他的風格。
“隻是覺得,先把單於之位拿到手更穩妥些。不過……你說的這些也不無道理,照眼前情況,我一走,不出三日,賀蘭必失。
沒有左翼牽製,匈奴幾乎完全失去了和秦軍抗衡的可能,我即便奪了單於之位,也隻能立即撤往漠北,各族之人必然會把丟失領地之事全算到我頭上,到時彆說取月氏,可能連單於之位也坐不穩。”
單於之下,匈奴還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這些都是地位高的大貴族,可統領“萬騎”,小部落有部眾數千,君長稱當戶,更小的部落,就叫且渠、千長、百長、什長。
匈奴實行的是分封製,從單於至萬騎、當戶、且渠,各自都有自己的封地屬民,作戰時期,要統領部隊跟隨單於出征。
如果冒頓在這時候弑父奪位,導致匈奴被秦軍趕出河套,那些大貴族極有可能會反叛,把冒頓從單於的位置上拉下來,另立其他王子。
曆史上冒頓是在被蒙恬驅逐出河套之後殺的頭曼(沒明確記載,作者自己猜測),之後帶領匈奴向東吞並東胡,向西驅趕月氏,到劉邦建立漢朝,他也完成了草原的統一。
冒頓又道,“原先我想著若實在打不過秦軍,便退出河套,先去奪取月氏,但若能趁秦國動亂之際,取下關西四郡,可比月氏富饒得多,也罷,且再等一段時間看看情況。”
冒頓說的取不是占領土地城池,而是掠奪,他很清楚的知道,以匈奴的人口和文明發展程度,根本統治不了中原農耕文明,奪取上郡、北地、雲中、雁門這些農牧漢狄混雜地區尚可,關中平原根本不是他能肖想的。
項梁也知冒頓打的什麼主意,心裡對此十分不以為然,一個韓信就夠你吃一壺了,關中這個大餅,下輩子都沒機會讓你吃!
項梁裝模作樣跟著附和,“正是此理,就算最後賀蘭真守不住,匈奴騎兵機動性強,到時候再走也不遲。”
…………
高端的獵人,往往都是以獵物的方式出現,高明的謀士,往往都能預判敵人的預判!
韓信並不十分關注劉邦,因為他知道劉邦沒了自己這把利劍,翻不起多大的浪花,甚至到現在為止,韓信隻知道劉邦去長城服役,不知他已經攀上扶蘇了。
韓信的關注點一直都在同樣開了掛的項羽那邊,包括被發配邊疆的項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