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聖人作主,我們新羅一向就位於倭國上席,今日他們無端挑釁是何居心?”
新羅副使官話說得很流暢,衣著也跟長安百姓無異,就是華麗了一些,除了眼睛小一點以外,鼻梁有些塌以外,說是唐人也沒誰會懷疑。
倭國正使眼見百國使臣都在哄笑,新羅使者又說著他聽不懂的語言,立刻變得著急起來,催促通譯趕緊說話,把到底什麼情況給講出來。
“聖人,官有上下之彆。”
“國有大小教化之分。”
“新羅又小又窮,憑何位於我國上席?”
通譯很快將倭國正使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然後大殿陷入了寂靜。
所有人都在等待天後的詔令。
新羅使者對倭國人怒目而視。
什麼又小又窮?!
若非顧忌場合,兩者恨不得上演全武行,必須乾掉對方才行,畢竟早在這之前,兩國就積怨頗深——
由於對馬島之故,倭國時常借此為跳板侵略新羅,早在五百年之前,一個叫神功皇後的女人,就曾在攝政期間,懷著孕親自踏出對外入侵的第一步。
孟凡頗為好奇地看著這位姑母,想知道她會怎麼做。
然而……意外總是在發生。
“彆爭了,不如你們比鬥一下吧,哪家贏了,往後就坐上席。”
一個高鼻骨,臉色略深的男人站了起來,大大咧咧道:“本使可以主持公道。”
“胡言亂語!”
下一刻,有禦史站起來訓斥:
“邦交無小事,怎可用雕蟲小技,逞匹夫之勇,來分高下?真是粗鄙不堪!”
“你不過是吐蕃使者,怎敢僭越,替上國、替聖人做決斷?”
有三品宰相附和禦史,眉宇間儘是鄙夷與不屑,仿佛看到了野蠻人。
唐與吐蕃之間為了安西四鎮之間,展開了長達數十,甚至上百年的拉鋸戰,各有勝負,後者主要依靠地勢等因素,使唐無法徹底將其攻滅。
尤其是大非川之戰,唐軍遠道而征,供給不暢,且將領不和,最終導致了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一躍成為能在西部地區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豪強。
得虧前兩年大唐獲取了不少局部勝利,重新將安西四鎮奪回,且正在籌劃著再一次攻滅吐蕃。
簡而言之。
吐蕃有底氣跟大唐叫囂,連帶著使者也是如此,故而,兩國之間關係並不好,大唐隻是講究禮數,不願意為難使者罷了。
不過,越來越多的文武官員開始訓斥,尤其是察覺政事堂宰相們的態度以後,他們隱約明白過來,這恐怕是又要動兵了。
“那你們來斷吧,誰該坐什麼位置。”吐蕃使者不耐煩道。
說實話,孟凡看他很不爽。
一個使者,替主人做決斷,何意?
莫非真就是蠻子?
目光再度投向武則天。
“宴會過後有擊鞠表演,既然兩國間有爭議,那就比上一場吧。”
“喏。”
“是。”
“我們吐蕃也要參加!哪國願意迎戰?”
倭國和新羅的使者雖然一臉意外,但聖人的話就是天意,連他們的國王都不敢公然表示違抗,何況他們。
至於吐蕃,傻子才跟其打球,純粹是找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