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隻有十七歲的少年天子朱由檢初登大寶。一上台他就把大哥的求情拋到腦後,殺了魏忠賢,剿滅閹黨。肅清朝綱,真是意氣風發。”
“魏忠賢是什麼人呢?少年時因吃不起飯,不得已對自己揮刀,入宮當了太監。因一直伺候的主子當了皇上,身份便水漲船高。”
“後來隨著木匠皇帝偏愛木工怠慢朝政,秉筆太監魏忠賢便專斷國政。大權獨攬,位極人臣,江湖人稱九千歲。後來朝堂上還形成了隻知道有九千歲,不知有皇上的局麵。”
“崇禎皇帝這一操作,頗有點康熙十六歲擒殺鼇拜的味道。”
“這樣的權臣殺的好!”朱元璋聞言,脫口而出。
“崇禎皇帝,一上來就做了件漂亮事!”朱標等皇子說道,語氣中不無讚許。
“隻有十七歲就能做出這樣的大事,把朝政大權從權臣的手中收了回來,也算是有作為了。”馬皇後道,“可是先生為什麼說,他沒乾出什麼漂亮事呢?”
“他殺魏忠賢這件事就不漂亮,甚至是個錯誤。”然而秦宇卻搖了搖頭道。
“為何?”人群震驚。
“崇禎皇帝在吊死的時候,隻有一個太監對其不離不棄,那太監就是視崇禎如己出的王承恩。王承恩當時抱著崇禎的屍體哭道:若忠賢在,世事必不至此。”
“卻是為何?”人群問道。
“魏忠賢雖然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但卻是極其有能力的。”秦宇道。
“他出生貧賤身後沒有世家宗族的支持,卻能憑借自己的手段,將當時的封建貴族壓製下來。雖然不至於拯救明朝與危難之中,但至少能延續大明的國祚。”
“魏忠賢一死,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平衡立刻被打破。”
“而崇禎當時年少稚嫩,加之能力不足,根本就應付不了接下來爆發的不利局麵。東林黨比閹黨更誤國更可惡,讓他難以收拾。”
“不錯,崇禎這件事情做錯了。”朱元璋聞言立刻回過神來,道,“崇禎,沒有學會帝王的平衡術。有時候皇帝明知道某人是奸臣,卻依然留著不殺,就是為了平衡。”
其實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秦宇之前已經無意中說出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將來會謀反,但就是留著沒有殺他。
“嗯,嗯。”秦宇點頭道,“事實就是如此。”
“你們以為康熙不知道江南曹家貪腐?你們以為,乾隆就不知道和珅是大奸臣?哦,差點忘了,你們不知道清朝的曆史。老師以後就少拿清朝的曆史舉例了。”
“怎麼說呢,曆朝曆代高明的皇帝,恐怕都會留幾個奸臣在身邊,牽製其他勢力吧。水至清則無魚,朝廷那麼複雜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全都是忠臣良將。”
“魏忠賢被殺之後,再也沒有壓製得住東林黨的力量。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文人誤國。腐敗之風更勝從前。東林黨就是頂著讀書人帽子的江南士大夫階層,也就是封建貴族。”
“不錯,不錯,剛才是我們草率了。”幾位皇子說道,“崇禎皇帝,的確不該殺魏忠賢。”
“總之,魏忠賢和東林黨兩邊都不是好人,兩邊都是朝廷的毒瘤。”秦宇道,“兩邊都活著,便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讓朝廷能夠暫時穩得住。”
“相比之下,東林黨對朝廷的危害更大,也更不好對付。”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